刊于《信报》,2024年12月9

区块链非通用技术 发展潜力避免错估

许佳龙

科大商学院署理院长;信息、商业统计及营运学系讲座教授;艾礼文家族商学教授

对于「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下简称GPT)的特性,其基础设施于面世初期,即予人无限憧憬,但后续发展,其实际应用价值取决于得到周边多方,包括机构、应用设计及准备度(Readiness)等的有效配合,价值才得以实现。笔者在「生成式AI投资火热透视」五篇系列文章中,对此作了详细分析,本文续谈GPT。

讨论对象落在区块链(Blockchain)身上。自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于 2008年发表题为〈比特币: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论文后一段时间,外界并未发现区块链和比特币的发展潜能,直至2010年代初段的几年,大家才意识到,区块链可以成为互联网的底层技术,而这个底层技术能够提供可追溯、不可篡改、不可伪造、可信任、具透明性等的「分布式账本」功能,而这个可共享的「分布式账本技术」(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在互联网世界前所未有。

区块链会取代互联网?

一直以来,互联网都是一个开放网络,数据等数据都建基于中心化的服务器,亦即是有受机构管理控制的数据库。但区块链「分布式账本」特性,可在一个不用第三方控制的数据库下,存取信息。当时有专家和学者提出,区块链可以成为通用目的技术,有很大机会取代互联网,成为大众每个人都需要的基础设施。这个「取替理论」,大大刺激起外界对区块链憧憬的狂热。

随后,我们看到,与区块链发展的各种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包括利用区块链,把使用权和加密货币结合,为所开发的产品或服务项目进行融资的「首次代币发行」(Initial Coin Offering‧ICO)大行其道,一时之间,大家都对区块链发展寄予无限美好憧憬!笔者以此例再检视一下GPT理论。

诚然,GPT是一个基础设施(如蒸汽机、电力、内燃机),在这个基础设施上,可以衍生出很多具价值的新应用,而这个基础设施的强大能力,足以令大家把现有的应用,套用或置换到这个基础技术之中,取替原来的应用,而原来的应用,往往为人类劳力性活动,是由人类劳力或简单机械驱动的应用。

完全取代传统应用的基本条件

用实践来检验理论,我们发现,一个新科技要达致符合GPT的一个要求,是这个通用目的技术相对传统的应用,为一个绝对的优胜取代品。譬如,应用蒸汽机取代人力,蒸汽机便有绝对的优胜;用电力取代其他过往机械动力的应用,其优胜能力毋庸置疑;互联网亦较过往使用的网络技术优胜。

对于区块链,笔者认为不见得属于GPT。环顾过去几年,我们发现,一些区块链的应用,不仅未能普遍落实,甚至有不少应用证实失败,纵使当初的设计充满目标,也充满乐观憧憬。

对于专家和学者憧憬区块链可以取替互联网,笔者对此见解有保留。观乎区块链对比互联网最大的好处,是「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可追溯性、不可篡改、不可伪造、可信性等特点,但其可追溯性和可信性等是透过不断复制,亦即每一区块都记录前一区块的证明号,形成链状结构,而互联网上每一个参与者都可随时在链条上找到完整的交易账本副本,透过「哈希算法(Hash),使已纪录下来的数据难以篡改,不可伪造,从而毋须中介人担保或第三方认证,即可以透过区块链网络平台进行可信性甚高的交易。

区块链缺完整优胜能力

不过,令人怀疑的问题是,在互联络上,是否所有的交易和信息都需要绝对可信,而且其可信程度完全不需要由一个第三方来管理、维护和把持这个网络?

很显然,在实际应用上,我们发现,仍有很多人选择到银行或其他中心化的机构,透过第三方中介去完成交易,显示对中介的信心,较分布式账本为大,即使分布式账本具可追溯性、数据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技术特征。从目前发展现况看,区块链成为互联网通用目的技术,最终取替目前的互联网,成为下一世代互联网,这个愿景显然远未可及。

笔者大胆估计,区块链不会成为下一世代基础网络,取替目前的互联网。事实上,要成为通用目的技术,其能力的强度,相对传统技术的应用,必须有凌驾性的绝对优胜。观乎区块链,其应用无疑存在缺点,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技术优点,并无取代大众对传统第三方信任的凌驾性,说明其能力缺乏压倒性的绝对优胜强度。

总的来说,GPT的潜力得以发挥,需要周边其他环节配合达成。区块链的发展潜力,与笔者之前文章对人工智能的分析有所不同。作为新兴技术,区块链基础技术本身的应用,在某些应用场景或可给出很高的价值,但若把GPT概念放到区块链身上,其基础技术是否有绝对优胜能力,去改变/取代所有传统商业和生活上的应用,相信机会不大,而过度乐观憧憬,可能会把基础技术发展之途,导入错估陷阱,反而不利区块链技术的健康发展,值得警惕。

Rea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