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信报》,2024年11月25日
GPT基建过度投入 埋互联网泡沫伏笔
许佳龙
科大商学院署理院长;信息、商业统计及营运学系讲座教授;艾礼文家族商学教授
生成式AI的原理及其与传统AI 的分别,笔者在前三篇文章中已作了扼要阐述和分析。目前,各方对生成式AI和大语言模型一窝蜂的投资,包括政府机构和大学等纷纷投入巨额资源,去训练这些AI大语言模型,形势一片闹哄哄,这些「不甘后人」的巨额投资,最终会否形成泡沫?问题很值得探讨。
据美国史丹福大学「人本人工智能研究中心」(HAI)发表的《人工智能指数报告2024》(AI Index Report 2024)的资料,去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投资金额急剧增加,增加之势非常凌厉,该产业吸纳了252亿美元投资资金,约为2022年投资的九倍,更是2019年约30倍,呈现「狂热式」增长(参见附图)。
附图:2019至 2023年生成式AI私人投资金额
[单位: 10亿美元]
数据源: HAI:《AI Index Report 2024》,Chapter 4 ,4.3 Investment, 页 244
从过往的科技发展史可见,不同年代都有当时的基础性科技或电子科技进入市场,而这些新进的基础式电子科技,都同样给市场和投资者带来无限憧憬,吸引到大家争先恐后把资源投进这个「迷人」市场,但到最后可能发现,「憧憬」并没有得到实现。
对崭新科技应用无限憧憬
回过头看昔日国际网络年代,当时,大家对此「令人惊艳」的互联网无限憧憬,深信互联网面世,在网络上的电子商贸应用,最终可以取代传统行业,中介商将从此彻底消失,譬如,旅游业界将不需要有中间代理商;网店可以完全取代实体店(记得互联网兴起之初,所谓的网店多为电子书店)。谁知最后发现,事实并非那么简单,之前一厢情愿的想法并没有实现,因为始终有人不习惯应用网络提供的服务,仍倾向选择「人力」提供的贴身服务。
诚然,当电子科技推出后,走在这个年代科技发展前沿的专家或业界「领头人」,会很积极推动这些新科技的应用,不过,这些「崭新」服务在现实场景中,未必「人人受落」。然而,当年所涌现的科网热潮,几乎凡有能力投资的企业,都争相走进这个科网世界,投入巨大资源,憧憬日后尝到先行一步的甜头回报,而涉足互联网的科技股份,股价更屡创新高,升势不绝。结果如何?到 2000年代初科网泡沫爆破造成的破坏性,至今仍令焦头烂额的大小投资者余悸难消。
基础技术的价值不在本身
究竟科网这个泡沫何以形成?笔者相信,当时众人忽略了一个关键要点,即基础技术本身并不自动带来直接的价值,而需要配合人类社会活动的个别应用,成功提升这些应用的创新与创意,据此带来新的价值。
对于这类基础性设施,管理学理论将之称为通用技术 (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以下简称GPT)。GPT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但又很深刻的概念,它贴切地对应历史发展上新科技的推出。例如,在工业革命时代,GPT包括蒸汽机,电力和内燃机等,这些革命性的基础设施,在面世初期,可能有其「价值卖点」,直接带来自身的竞争力提升,形成自我的应用价值。譬如,蒸汽机可直接取代靠人手的重力搬运工作。但细心考察,其应用潜力其实也有限,不容易进一步扩展,对于蒸汽机,其功用价值是取代了人手,其他经济应用价值并不见得很大。
可以说,GPT有一个特色是,若要其应用潜力得到充份发挥,带来源源的经济价值,实有赖用它来提升其他社会经济的应用或工作,从中推导出创新性概念,并与发展机构进行一个分析流程和互动,以孕育出新颖的应用价值,这个过程显然需要经过长时间浸淫,以及去芜存菁的阶段,让大家能够剖析到哪些活动、哪些流程、哪些价值链是具有真正的应用价值,另一些则毫无价值可言,不必沾手。
GPT过度投入埋下泡沫隐患
因此,我们需要注意,发展GPT,其实并不着眼于基础技术本身,而着眼于机构和技术之间互动能否有效配合,以及机构自身的能力,这家机构有没有足够的创新思维和创意、员工有没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改变意欲和冲劲,把通用技术应用到其日常工作之中,最终把基础性技术落实到崭新的、具价值的应用场景。
在管理学上,也普遍视互联网本身为GPT。从回顾历史的视角,值得指出的是,互联网这个GPT早期的过度投资投入,显然不是健康的发展,基础性技术设施过度投入,出现过多冗余(redundancy),很多互联网光纤铺设实际没有需要。据不完全统计, 2003年全美铺设了近3900万公里的光纤,足够绕地球1566圈。据电信咨询公司TeleGeography统计,从1997年到2001年,跨大西洋网络的承载能力增长超过20倍;而跨太平洋网络的承载能力竟然大增了40倍,可见当时互联网光纤铺设的冗余,是对投入的大量浪费。
总的来说,GPT的特色,这种基于「憧憬」而在早期很容易过度投入的特性,不排除有再次发生的机会。当我们看到任何基础技术设施的过度投入,所显示的,其实正正是GPT的特色。有关人工智能是否GPT,目前对生成式AI和大语言模型的大量投资是否孕育泡沫,另文分析。
【生成式AI投资火热透视‧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