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篇】— 刊于《经济日报》,2024111

登记制辨电话行骗 白名单除讯息滋扰

许佳龙

科大商学院信息、商业统计及营运学系讲座教授、

艾礼文家族商学教授

去年1228日通讯事务管理局办公室(通讯办)率先于电讯业实施「短讯发送人登记制」,协助市民识别短讯发送人的身份,以打击涉及冒充电讯服务供货商,或其他公司和机构的身份,向市民发出行骗短讯。

登记成为「已获认证的发送人」之电讯服务供货商,可使用以「#」号开头的「已登记的短讯发送人名称」发出短讯,而短讯接收者能够从「短讯发讯人名称」开头的「#」号,识别所收短讯是否来自「已获认证的发送人」,增强短讯接收者对阅览讯息的信心。对于并非由「已获认证的发送人」发出但发送名称含「#」号的短讯,电讯网络可以加以拦截。

「过泸」比「封堵 」更有效

今次通讯办推行实施的「短讯发送人登记制」,与笔者早于20103月以来一直提倡以「过泸」而非「封堵」的概念,建立一个「来电者名单」,去监管滋扰性促销来电的理念和方法脗合。从「来电者名单」登记人发出的短讯,接收者可马上知道是那个机构来电,来促销什么货品或服务,若这些货品或服务自己感兴趣,便可接听,取得新的相关讯息;不感兴趣,则可拒接,不必浪费时间。而来电或短讯的发送商业机构,亦取得接收者成为成功销售对象的潜在机会,是一个消费者和销售者「双赢」的政策选项。

如今从「已获认证的发送人」电讯商发出的短讯,接收者可据此判断来电或短讯并非来自境外的可疑电话行骗。

很显然,今次通讯办的「短讯发送人登记制」所聚焦的,是辨别「境内」和「境外」的来电和短讯,目的是倾向针对骗案和罪案。事实上,来自境外电话的骗案近年层出不穷,数量之多,受骗人金钱损失之巨,且骗徒得手后,基于来电或短讯来自境外,使当局难以调查追究,把骗徒绳之于法。因而政府对包括尤其境外和境内的电话行骗作出打击,避免更多市民受害。对电讯业实施的「短讯认证的发送人」制度,让市民知道来电或短讯是来自本地电讯服务供货商,此举确实有助降低境外骗徒在港进行网络行骗的机会。

讯息滋扰令市民难受

但在电讯业实施「短讯发送人登记制」,并没有解决一个更为重大、也更根本性的问题——讯息滋扰。

目前,香港市民除了有机会受到境外来电行骗外,还有受到大量自己不感兴趣的促销来电或短讯的滋扰,每日收到不少来自不同行业机构的促销广告来电滋扰,甚至有假冒银行向接收者发出短讯等。这里突出一个关键要点——大家面对的不仅是电话或短讯的潜在行骗,还有大量信息滋扰问题,而「行骗」与「滋扰」严格来说,是两个不同范畴的领域,「滋扰」的讯息可以包含「行骗」的讯息。可以说,「滋扰」的范围比「行骗」更大,行骗讯息是「滋扰」的一少部分,意味用户受到讯息滋扰,是一个比「骗案」更为根本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根本性」如今在「短讯认证的发送人」的制度中,看来没有得到触及和处理。

解决来电促销方法启示

解决之道,沿着笔者提议建立「来电者名单」,去监管电话促销的解决方法思路,电话促销其实是一个「配对」问题,商业机构想找到成功促销的潜在顾客,但不知道谁是目标对象,于是向公众群体无差异地大量致电,而顾客当中,也许有人想接收到一些感兴趣的广告信息,不过,每日所接收到的大量电话营销讯息,往往却非自己感兴趣的。因此,如何解决这个「配对」问题,把潜在目标促销对象的消费者,与销售商成功进行匹配,必须通过一个有效机制。建立「来电者名单」,让用户知道来电者是谁、是那一家机构、销售什么商品或服务,一目了然,从而决定是否接听。通过这种「过泸」而不是「封堵」(如设立拒收讯息登记册之类的方法),既可达致有效减少对不愿接收者受到的讯息滋扰;同时也让发送促销讯息的机构配对到潜在的目标顾客。

「白名单」为可取政策选项

建立这种「白名单」的方式有其好处。目前,虽然市面也有陌生来电辨识的应用程序,但这些在手机上应用的程序有其不利之处;第一,需要收费,如果用户不想付费,则可能需要在这个应用程序上接收大量的广告信息,造成另一类的滋扰;而更大的问题是,这些来电拒接应用程序,多由私人机构开发和营运,用户很难判断商人在应用程序背后做了什么。事实上,这类程序大部分需要长时间储存在手机上,无论电话是否接通了使用,都可以通过程序的设计,监听到用户的所有来电,这种监听是否令人安心,无疑也是一个问题。如果由政府或通讯办设立这个「白名单」——像今次对电讯业实施的「短讯发送人登记制」(目前首批参与「短讯发送人登记制」的电讯服务供货商共23家),由政府当局建立的白名单,可以让市民得到信心,并且也可剔除由商业机构私营引起私隐问题的弊端。

消除讯息滋扰更根本

值得一提,警方设立「防骗视伏器」的搜寻器,协助公众辨识诈骗及网络陷阱,公众遇到可疑来电或讯息等,可在「防骗视伏器」输入相关平台帐户名称或号码,收款帐户以至网址等数据,以评估诈骗及网络安全风险。该搜寻器的信息或评级来自不同来源,包括市民向警方报案的资料,金管局等,这个政策方向十分正确,值得借镜。据警方去年8月中公布的「 2023年上半年治安情况」,警方所推广的 「防骗视伏器」及其应用程序「Scameter+」,截至公布尔日录得 107万次搜索,约一成六显示有 「风险 」,当中约六成确认与诈骗案有关,可见电话行骗犯罪行为确实十分猖獗,需要及早阻遏。

与此同时,有效解决公众受讯息滋扰这个重大问题,由政府或通讯办建立一份「白名单」,让大家可以辨识到来电是什么构构、来电推销什么产品或服务,以至讯息发送人的可信性,这个建议是很值得考虑实施的政策选项。诚然,协助市民识别短讯发送人的身份,以提防和警惕电话及短讯诈骗很重要,但为市民解除日常面对的讯息滋扰同样重要,并且更为根本!

Rea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