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目前欠缺可衡量气候风险和将之换算为财务风险的机制,有待破局。

Entela BENZ-SALIASI教授
Intensel*行政总裁兼创办人
科大商学院金融学系客席副教授

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牵一发可动全身,而且难以估算,是当今商界和社会面对的最大威胁。现时,由气候问题所引致的损失估计较80年代高四倍。根据怡安(Aon)的数据显示,2019年的损失金额达2,320亿美元,并估计将按年急增三成。更重要的是,当中只有710亿美元的损失投保,意味着其余1,610亿美元将由纳税人和商界直接承担[1]。有见及此,监管机构纷纷采取更积极措施,强制企业披露气候风险。多个国家现已针对国内的龙头企业制定清晰的披露规定,气候风险较集中的金融业更成重点规管的行业。

回望本地,台风和风暴潮(强风和沿岸地区水浸)是气候变化对香港造成的最大损害。香港环境局的研究显示,若2040年[2]的海平面上升3.5米,香港每五至十年或会受一场极端水灾影响,低洼地区更首当其冲。该报告表示,香港未来的夏季将潮湿多雨,而且更为漫长,除此之外,台风的频度和强度均会与日俱增,令建筑物和基建面临更大威胁。超强台风山竹导致本地出现高达31亿港元[3]的保险索偿(九成均属财产损失),此数字尚未计及纳税人和中小企所蒙受的损失。因此,资产拥有人和政府有必要构思更环保、抵御能力更高的崭新设计,以减少潜在损失。Geophy[4]于2019年一份报告指出,香港估值高昂的房地产市场有机会受沿岸水浸所冲击,因此城中市值1,100亿美元的房地产信托基金将面临最大风险。以新鸿基地产为例,其四分之一的相关资产(市值560亿美元)被评为高风险级别。

其他可变因素同为关键

必须说明的是,台风、风暴潮和水灾等气候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并非气候风险唯一的主宰因素。损失的程度还视乎两项同样重要的可变因素:当地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以及该国是否对抵御气候灾害准备充分。经济活动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通胀、资产估值,以及都市化、人口等一系列社会经济因素。至于国家的准备状态则是衡量潜在损失的第三项因素。若假设国内生产总值较高的国家拥有最完善基建缓减气候风险,未免流于主观。举例而言,中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将蒙受最大的气候相关风险,特别是台风、暴雨和河水泛滥的风险;尽管新加坡亦受海平面上升所威胁,但其面临的气候风险最低。然而,当我们考虑各国的复原能力,亦即其是否就应对气候风险作好充分准备,中国的气候风险估值则相对低于印度尼西亚、越南和菲律宾。在分析两处风险程度相等但经济活动和都市化水平相异之地时,此逻辑同样适用。换言之,我们在衡量气候风险时,应同时考虑相关资产于所在地点的风险和受影响程度。

撇开理论和高深的概念,气候风险往往被错估定价,在大部分情况更未有被视为评定公司估值的业务因素。我们缺乏大型的机制,衡量气候风险并将此换算为财务风险。

助力不足

目前应对气候风险的助力过少,原因是要制定气候风险解决方案,必须凭借气候科学和建立财务模型的深厚知识,还需依靠大数据和超级计算机辅助。若缺少政府、商界及社会雄厚的财政支持,这些方案均难以推行。

何谓气候风险解决方案?以于特定地点投资的房地产公司为例,负责制定气候风险解决方案的公司会评估其面临的各项风险,包括由台风所致的风暴潮,由降雨所致的水灾,由河水泛滥引发的水灾,极端气温、山泥倾泻及暴雨等。从下图可见,临海地方的风险较高(红色线范围),其他地方的风险则较低(白色线范围),尽管彼此相距不足一公里。

我们面对的一大问题,是物业估值有否考虑气候风险。答案显然为否,原因是当下欠奉气候风险信息,但若有相关数据在手,购买或兴建到了2030年经常受水浸问题困扰的物业实属不智。十年时间看似漫长,但当市场上拥有气候风险数据,便可立即为物业重新定价。佛罗里达州近期一项研究[5]显示,纯粹基于对洪水泛滥的顾虑,沿海物业自2018年起已跌价5%。根据美国联邦抵押贷款巨头Freddie Mac[6]的资料,到了2045年,物业投资将因海平面上升而录得数以十亿元计的亏损。

上述的分析显示,香港中区因暴雨和风暴潮而引致的水灾风险高企。就基建的排水系统而言,交易广场、国际金融中心等多座商厦面临高风险。由于此区的经济活动频繁,区内企业有必要于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时注重气候风险。

精准估算的必要性

气候风险的估计有别于ESG,必须精细而准确,不能使用代用或概括数据。举例而言,我们分析了一所上海物业,发现尽管其近河,但由于其进行了加高工程,因此面对的泛滥风险下降。然而,假设一切如常,到了2050年,此物业或与上海无数建筑一样,面临风速达每小时279公里的台风侵袭,招致重大损失,业务营运更可能中断。这些对未来损失的估计,成真的机会甚高,因此理应于业务策略和物业估值中清晰反映。最后,极端气温同样不容忽视。多个亚洲城市夏季月份的气温将大幅攀升,令能源消耗上升,除了会令电费剧增,碳足印亦会随之增加。趁现在为时未晚,推行具有降温效益和能源效益的措施,才是企业精明之举。

只有压力测试情境及前向分析,可显示出气候风险的影响程度和当中衍生的各种机遇。另一点尤需向气候变化怀疑论者厘清的,是相关预测的准确性。气候科学千头万绪,云集多个极需互相依存的模型,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要作出准确预测充满变数。资产定价亦如是,下一场危机何时出现、是否严重,无可预计,但我们仍可作粗略估算。同样,我们无法准确预知2030年气候变化问题将如何演进,但凭借海量的研究,我们仍可基于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同等因素的若干趋势,大约估计出2030年的气候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每个可能性的或然率亦会因时而异。到了2100年,全球气候实际上也许不只上升1.5度,而是2至3度,情况远为严峻,不止可令经济崩盘,更会威胁人类社会存亡。总而言之,我们不应只聚焦于单一情境,而应宏观各种可能,因此我们必须进行包含类似下列压力测试的前瞻分析。

图1:对一所香港物业进行的压力测试,Intensel Limited

气候风险迫在眉睫,但同时亦蕴藏庞大机遇。掌握相关数据和信息者将可脱颖而出,有能力顺势而行。此事有赖各地政府领导大局,放远视野,不仅聚焦于四至五年的规划。气候解决方案不应只是财力雄厚者的专利,应惠及整个经济体和社会大众。

*初创公司Intensel为本地、亚洲以至全球企业,提供解决气候风险相关问题的气候风险分析和估值。Intensel专门运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地理空间科技,建构精细的灾害模型,并透过其首创的即需即用软件(SaaS)平台,向潜在客户提供气候风险情报。


[1] 《Weather, Climate & Catastrophe Insight》,2019年,怡安

[2] 香港氣候變化報告2015,環境局

[3] Hong Kong Maritime Hub:《Hong Kong insurers recount the cost of typhoon Mangkhut》,201982

[4] Climate Risk, Real Estate, and the Bottom LineGeophy2019

[5] Neglected No More: Housing Markets, Mortgage Lending, and Sea Level RiseBenjamin J. KeysPhilip MulderNBER2020

[6] 《紐約時報》:Florida Sees Signals of a Climate-Driven Housing Crisis20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