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化策略强大完备,有助企业安渡疫情困境

许达钧教授
科大商学院信息、商业统计及营运学系副教授

近年,不少企业纷纷实施数码转型,例如建立网上顾客接触点、善用数码平台,以及在价值链活动上应用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在瞬息万变的营运环境下,不论是中小企业、大企业集团或公共机构,实施数码化都有助提升服务便捷度、灵活性及竞争力。

不过我们注意到,并非所有实施数码化的企业都能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新局面。因此,我们必须探究怎样的数码转型,才可助企业安渡此刻非常时期。深入了解这点后,所得见解不单有助企业解决当前短期内的绩效困境,以便在逆境中求存,还能加强企业长远的竞争力。

要比较不同机构在疫情下的数码转型措施,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虽非易事,但我们仍可借鉴众多企业的数码化经验,归纳出三大基本思维:数码辅助 (Digital Sub) ,数码为先 (Digital First) 及数码唯一 (Digital Only)

按兵不动或是更危险一着,借助数码化反而有望安然渡过眼前难关,适应疫后市况

数码辅助

企业采用数码辅助思维就是在实体工作场所里,运用以信息科技为主的替代工具,辅助执行工作和业务流程。常见例子包括:零售商采用网上商店及流动应用程序,为顾客提供额外的购物渠道。数码辅助式转型一般无需大幅改动现行的工作流程和业务,反而大多因应现有的工作流程采用不同的科技应用程序。

数码辅助是最易实行的一种数码转型方式,在正常情况下能够达到增值效果。不过,疫情期间,工作流程和程序被一一打乱,顾客甚至无法外出,此时,数码辅助便无所作为。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危机当前,要将数码替代工具从价值链主要活动的周边辅助角色,移至中心位置尤其困难。

因此,数码辅助未必能为企业提供应付突变所需的保障。在疫情期间,不少零售商(包括已有成熟数码平台的商户)均受到严重打击,部份更关闭店铺,甚至面临清盘。

数码为先

数码为先的思维与数码辅助思维相近,同样是涉及网上和网下的混合方案;但数码为先的不同之处,在于优先采用数码替代工具,并按此为中心重整工作流程、程序及顾客接触点,而非数码化活动则变成辅助,例如用作提供人情味服务或方便顾客等。

跟数码辅助相比,数码为先可助企业更有效地应付重大干扰事故,因为运用数码为先思维的企业,具有数码商数、能力和经验,可调节现有的数码方案,并运用现成的信息科技,因应突发事件制定对策。

数码唯一

数码唯一思维是指,价值链的主要活动完全以信息科技为本,是相对彻底的数码化方案。 数码唯一是许多纯科技公司 (例如虚拟银行) 的核心策略,却不常见于传统企业之中,因为传统企业可能认为数码唯一的做法过于冒险,而且将所有业务和流程全面数码化亦非切实可行。虽然如此,传统企业仍可着力在流程或业务上推行数码唯一,而无需在整个企业全面推行。

首先,企业应反思本身的商业模式,确定价值链内可作全面数码化的核心部份,而余下部份可局部数码化或保持不变。以典型的饮食业为例,由于租金和运作成本高昂,饮食业的营业时间普遍很长,并且会提供各种不同餐单 (早午晚餐及下午茶),以满足不同顾客全天的需要。

不过,除以实体店招待即场堂食的客人外,饮食业界也可考虑运用数码唯一模式,只设影子厨房接受网上外卖订单,此举不但可缩短营业时间,亦能专攻某一市场种类,例如专门经营平日的午膳繁忙时间。数码唯一模式最适合位处租金昂贵、需求集中在某些时段的地点 (例如商业中心地带)的餐饮业务。

要转型至数码唯一模式,最大的顾虑是市场能否接纳如此大刀阔斧的转变。顾客可能习惯使用实体服务,未必愿意只局限于全面数码化的渠道,加上饮食业讲求亲身体验,顾客或会担心全面数码化环境下的产品和服务质素。

有趣的是,对于有意采纳数码唯一的企业来说,疫情或有助企业排除相关障碍。在过去数月,人们的日常生活完全倚赖网上进行,包括购物、工作及社交活动等,令人对数码唯一服务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例如,自疫情爆发以来,流动食品外卖平台的外卖订单暴升,意味着饮食业市场未来有潜力加大推行数码唯一的商业模式。

期望的改变

以网上课程作为另一例子。不少人对网上授课的教学质素和同步互动有所保留,一直提不起劲尝试,但疫情迫使教育机构改用网上授课,不少学生因此体会到网上学习虽非全然理想,但也不至于想象般坏;事实上,有些学生甚至认为,网上学习比传统面授课堂更好。

随着态度与期望有所改变,教育机构可考虑新增和提升网上课程内容,并应藉此机会重新审视现有课程的策略和目标市场。例如,行政人员面授课程市场通常只限于本身居住在某城市,或愿意亲身前往该处(例如香港)上课的管理人员。教育机构转型至数码唯一模式,开办同步的网上行政人员课程,便能为市场重新定位,并扩展至同一时区 (例如:世界协调时间+8的时区,包括香港、东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的其他城市) 的行政人员。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疫情当前,企业或会倾向于维持现状,数码转型一事留待市况好转再谈。但目前疫情消退无期,按兵不动或是更危险一着,借助数码化反而有望安然渡过眼前难关,适应疫后市况。一如上文所述,企业在策略运用上必须采取合适的数码化思维,以应付当前的冲击及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