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files/Content/Feature Stories/Family Business/8_Roger.jpg[/img]
海外华人与散居在外的犹太人常被当地人视为左右大局的「外来者」。然而,相较4,000万之多的海外华人,1,400万犹太人对全球经济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力却更大。由笔者领导的香港科技大学陈江和亚洲家族企业与创业研究中心,探讨了散居各地的犹太人家族企业和海外华人家族企业之间的异同,发掘值得华人借鉴的地方。
海外华人和散居在外的犹太人都自强自立、勤奋上进,重视教育和家庭。众所周知,他们掌握着大量财富,聚族而居,形成一个个关系密切的社群。他们客居异乡,有时会遭到当地人的歧视、偏见和暴力对待。
然而,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却与华人有根本的差异,这些差异也正是犹太人成就背后的原因。海外华人以方言群分,犹太人的凝聚力则来自宗教及文化。犹太人所表现的团结具有较广泛的民族意识,在同胞有需要时,他们都乐意大力提供帮助。海外华人思乡情切,常盼着回乡归里;而犹太人「祖国」概念淡薄,一旦定居下来,便很快融入他国。
当我们进一步比较华人与犹太人在家族企业和经营环境方面时,发现两个族裔的差异更为显著。
一言堂或正面的质询?
华人家庭长幼有序,辈份严格。年轻一代不得质疑长辈的决定。中国文化重视尊敬长辈、维持家庭和睦。相反,犹太人则乐意与家长或长辈开明讨论问题。
香港犹太家族企业安利集团(Arnhold Group)的第三代领导人丹尼•葛林(Daniel Green)先生提到:「我的童年回忆中,每逢星期五晚家中都有安息日聚餐。在餐桌上,我们辩论许多事情,无论是父亲和我们谈论企业事务或是我们兄弟姐妹之间的争论。这灌输了我们作为家庭和企业的价值观。」
另一位犹太企业家,药通国际有限公司(Pharmalink International Limited)主席罗伯特•迈耶(Robert Meyer)先生表示:「我们引导下一代孩子们思考和具突破思维。犹太文化中容许和鼓励以礼貌的方式质询权威和辩论决策。」
下一代进入家族企业与否?
这种商讨的空间,会影响下一代家族成员的事业规划。许多华人父母希望下一代完成学业后回到家族企业工作。犹太人父母则较乐意让子女往外闯,发展自己的事业,并非一定要回到家族企业。
葛林先生认为:「为自己而工作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当然你要面对更多的压力和责任,但同时你有更大的自由,以不同的方式为你的人生作出决定。我希望将这宝贵的机会也留给我的孩子,但前提是他们有兴趣过这样的生活。如果他们没有准备承担责任,这可能成为他们的负担,剥夺他们的个人机会,破坏他们的生命。」
这种差异或许是历史原因所致。早期的华人移民大部分是缺乏技术的工人,目的是追求经济收益;而早期的犹太移民则主要是寻求庇护的政治难民,他们都是受过专业训练,或是精明商人。华人家族大多一同工作谋生,而这种集体主义阻碍了下一代发展个人事业。相反,犹太移民家族拥有优厚的人力资源,令家族成员得以追寻自己的梦想和职业。
长子继承或任人唯贤?
犹太人与海外华人散居各地,其传承惯例也有所不同。华人倾向让长子接管家族企业,而犹太家族则倾向择贤而任。研究表明,长子较为循规蹈矩,善于按父母的意愿行事,可能较不愿冒险。
葛林家族深谙知人善任之理。葛林先生说:「我们认为家族企业应该选贤任能。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技能,家族可以加以利用。我的哥哥善于金融理财,所以他和父亲一起为家族进行投资。我的妹妹在非牟利组织方面有很好的经验,所以她处理家族慈善信托。我的教育和经验则被视为最合适经营家族企业。」
延续或出售家族企业?
两个民族似在家族企业的延续上也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过往的研究表明,只有少数华人家族企业能富过三代,屹立百年。但让我们惊讶的是,犹太家族企业能屹立百年的数目更少。我们的观察是,犹太家族并不像华人家族那样强调企业的延续。相反,他们较侧重思考财富的传承。他们出售家族企业时没有那么多的纠结,并善用出售企业的资金开展新业务。这与华人的想法不同:即使企业表现江河日下,却仍希望坚守家业。
作为一个企业家,迈耶先生的企业并非一门家族生意。「我从来没有想过将我的企业传给我的三个孩子,而我也不能这样做,因为他们对此根本不感兴趣。我相信在接下来的五至十年中,我的企业将被收购。我告诉孩子,我的大部分财产将会用于以色列的慈善事业上。」
谈到普遍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迈耶先生提出:「在往时,家族企业是家庭赖以维生的救生艇。没有它,家中各人可能要捱饥抵饿。然而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机遇处处的社会。中国文化价值要求子女必须回到家族企业,但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今天,受过敎育的新生代可以为自己作决定。他们有权选择出售企业,利用资金做他们热衷的事情。」
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犹太人以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著称,以色利更被誉为「创业的国度」(startup nation)。希伯来大学的一位学者认为,犹太族裔的创新精神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出于生存的压力和后天的培养所得来的。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和居住在以色利的人民,长久以来都存在着生存的压力。而这迫使他们追求卓越,不断创新。
我们的研究发现,极少数能破解「富不过三代」诅咒的海外华人百年家族企业,均非常重视创新精神。香港李锦记集团的李氏家族有一项重要的家族理念,鼓励家族在做创新抉择时不需要有绝对把握。从百年前李锦裳发明了蚝油,到现在200多款酱料产品和最近建立健康产品产业线,李锦记家族一直实践着跨代企业家精神。
在今日,华人家族企业应保留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汲取其他民族的精髓。香港科技大学亚洲家族企业与创业研究中心将继续进行不同族群的比较研究,例如印度和日本的家族企业。研究成果将于不日发表。
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陈江和亚洲家族企业与创业研究中心创办人兼主任金乐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