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科大商学院与纽约大学Stern 商学院合办的环球金融理学硕士课程迈进十周年,印证课程十载耕耘的成果,为瞬息万变的金融业培育专业人才。为庆祝课程开办十周年,逾百位应届课程学生、校友、教职员及贵宾于5 月6 日聚首科大,参加由学界与业界专家主持的座谈会,并于会后共晋晚宴。
剖析金融业未来
哈佛商学院金融管理学教授兼科大商学院客席教授Christopher Malloy 为会议揭开序幕,阐析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他解释行为金融学属金融学的新领域,结合行为心理学与经济学的元素,藉以研究投资者在金融市场的行为,特别是当投资者面对风险和不明朗因素时所作的判断。
科技不断推动金融业创新,但同时亦为业界带来颠覆影响(disruption)。在纽约大学Stern 商学院教授David Yermack 主持的分组座谈会上,多位专家就金融科技如何改变金融机构生态及影响市场运作,分享了不同的观点。讲者包括宏利香港行政总裁万士家先生,以及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高级总监兼风险及策略组主管比妮诺蓝女士,他们均指金融科技影响传统的金融策略运作,引起与会者热烈讨论及提问,希望藉此加深了解这个金融界的热门话题。
响应「去全球化的世界」
纽约大学Stern 商学院环球金融理学硕士课程学术主任Menachem Brenner 教授亦亲临香江,除庆贺课程成立十周年外,并主持分组座谈会,探讨「去全球化」大趋势下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期间阐析了金融市场在美国大选期间及英国脱欧公投前后的波动情况,并藉这次来港的机会与区内传媒分享有关他对波幅指数的精辟见解,他指波幅指数的高低并非市场走势的指标。Menachem Brenner 教授当年提出的波幅指数概念演变成为了今天的 VIX 指数。
PIMCO Asia 高级副总裁兼环球财富管理香港零售业务主管赵小宝先生,本身是科大工商管理硕士毕业生,他以固定收入投资者为例,在研究金融市场时,如今除需阅读彭博的金融报告外,还需一并考虑政治气氛,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推特(Twitter) 的发文正是一例。他说:「投资者必需追踪特朗普的推特发文,以便宏观分析地缘政治关系及美国的内部政策。」
恒生银行私人银行及信托服务主管陆庭龙先生是环球金融理学硕士课程的2008 年毕业生,也是「去全球化金融市场」座谈会的其中一位讲者,他向与会解释环球金融危机如何影响今天亚洲的投资情绪和风险承担意愿。「低息环境令资产价格上涨,但审慎的投资者却未能从中受惠。」陆氏说。
Patria Investments 亚太区主管Patryck Pimpao Merhy先生是环球金融理学硕士课程的2016 年毕业生,也是本座谈会的成员,他告诉与会者拉丁美洲制订了有利投资者的政策,成功吸引大批投资者抢占先机,当中不乏亚洲区的投资者。「拨开外界对拉丁美洲的一些负面看法,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堆空谈,而是一些实在的新机遇。」他提醒与会者,拉丁美洲有近六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合计超越德国及日本,仅次于中国,他说:「假如拉丁美洲是个国家,她的国内生产总值足以跻身世界第三大。」
国际金融专家网络
科大及纽大Stern 商学院环球金融理学硕士课程学术主任Kasper Meisner Nielsen 教授( 左) 及Menachem Brenner 教授与一众旧生及嘉宾齐贺课程成立十载
环球金融理学硕士课程于2007 年在两所知名学府的合作下正式开办,提供真正的环球金融课程,致力培养学生具备在金融界发展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令他们拥有克服环球金融市场挑战的能力,。课程的毕业生会获颁发联合学位,并同时成为科大及纽约大学的校友。课程为期一年,共分七个学习单元,其中四个会在香港授课,两个在纽约,一个在上海。
课程由资深学者教授,透过互动授课方式、真实案例研究及综合项目,为修读课程的学员提供指导。迄今,共有来自30 个国家逾400 位学员修毕课程,学生平均工作经验达十年以上,校友遍及全球。
科大环球金融理学硕士课程学术主任Kasper Meisner Nielsen 教授为十周年庆祝会议作结,强调校方会不断检讨课程内容,务求让学员掌握到新知识和技能,例如最近便增设了有关金融科技和行为金融学的课程,与时俱进。
「金融科技革命势必引发金融业产生巨变,包括引起不少有关业界就业前景的疑问。不过,相信新的转变亦会涌现新的机会,只要作好充分准备便能把握新的机遇。」Nielsen 教授作结说。
声明
根据《非本地高等及专业教育(规管)条例》,环球金融理学硕士课程属获豁免课程,个别雇主可酌情决定是否承认这些课程可令学员获取的任何资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