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Paper

“组织公民行为”指员工通过其自愿行动为组织的福祉作出贡献,通常被认为对组织绩效和长期存续至为关键。许多研究已经梳理出组织公民行为的决定因素,但却留下一个重要缺口:组织公民行为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如何发挥作用?

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就组织公民行为的各个元素对此类文化中的某些价值理念,各人有不同見解,有人强烈赞成,亦有人强烈反对。一方面是亲社会的价值观(即帮助他人或与他人往来的愿望)和对组织的关心(即帮助或参与组织的愿望)。另一方面是印象管理,这涉及给人以正面印象、避免给人负面印象的愿望。

研究人员竹内理树、Mark C. Bolino和Cheng-Chen Lin对后者特别感兴趣,想看看这些元素在集体主义价值观可能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如何发生作用。

“虽然一些研究发现,印象管理动机强化了亲社会的价值观动机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正面关系,但我们认为在集体主义更盛行的文化中,不会发生同样的效应。的确,一些谚语对这种相互作用持怀疑态度。例如,日本有一个著名谚语:‘突出的钉子被锤击’,中国则有‘枪打出头鸟’的说法。

“这些说法说明,自己表现得更加兢兢业业,在本质上会让同事相形见绌,要想以此突出自己、给别人留下好影响,可能适得其反。”

为了解这是否属实,作者在台湾13家金融机构中调查了379对员工和主管。

他们首先确定,亲社会的价值观影响员工对同事采取组织公民行为(如帮助工作量大的同事),对组织表示关心(如遵守非正式的组织规则)。而且这些行为彼此强化,所以如果员工显示出更多的亲社会价值观,那么他们也可能会对同事采取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反之亦然。

然而,加入印象管理这一因素时,则产生了不同的效应。印象管理往往会削弱亲社会价值观与针对个人的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关心组织的行为与针对组织的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

虽然这一发现需要在将来开展更多的研究,但作者提出了一个可能的解释。 作者说:“这或许是因为,在专门针对其他个人而非针对组织的组织公民行为方面,集体主义者对表现出管理印象更为矛盾。显然还需要做其他研究工作。”

作者建议,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员工参与组织公民行为有不同的动机,这可能会随着目标和文化背景而改变。

至于印象管理方面彼此矛盾的研究结果,“管理者可能应该阻止集体主义员工出于强化自身形象的动机去帮助他人。”作者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