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Paper

信贷执法强化放款人在发生违约事件时对相应担保品的权利。大众普遍认为,这可能会使经济实力较差的借款人获取信贷减少。经济学家的观点与此相反,认为信贷执法提高了放款人的信心,因而能扩大现有信贷。但一项研究的证据表明,大众观点可能是正确的。

Ulf von Lilienfeld-Toal丶Dilip Mookherjee和Sujata Visaria考查了印度的情况。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引入了各项措施来改善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他们设立了债务追偿法庭,加快追偿欠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债务。以前,追偿债务的过程往往历时多年。

先前的研究表明,在其他背景下,信贷执法扩大了信贷规模。但此次研究却不然,作者发现,这次改革不利于较小的借款人。他们认为,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是因为其他研究考查的是借款人的平均情况,而不是单独考察较小的借款人和经济实力较雄厚的借款人。先前的研究还假设,银行会因为改革而扩大信贷规模。

作者说:“当银行信贷具有无限弹性时,这种标准的理论论证是正确的。但供应缺乏弹性时,加强执行放款人权利可能会提高利率,将信贷从经济实力较差的借款人转移到经济实力较强的借款人。这为大众的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强化执法损害经济实力弱的借款人,而有益于放款人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借款人。”

信贷缺乏弹性,是因为改革后,银行需要投入时间和基础设施来调整其放款运作,雇用更多的贷款员,并发展专长和关系。从短期来看,不可能在边际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迅速扩大信贷,于是利率就上升了。

利率上升的效应并非对所有人都一样。此时,所有借款人所借的钱都会少于利率未上升的时候,但由于经济实力强的借款人有更多的资产作担保,因此他们仍能扩大借款规模。相比之下,较小借款人所借的款项甚至少于以前。

作者指出,这是印度引入债务追偿法庭后发生的情况。

他们说:“印度实施了强化银行执行信贷合约的能力这一改革后,小公司经历了信贷和固定资产的萎缩。”

设立债务追偿法庭后,对所有类别的公司,利率都显着增长1.7-3.3%。而名列前25%的公司,则借款规模丶固定资产和利润均有增长。但是,小公司没有足够的担保品来扩大信贷,因此利率提高导致借款减少。

银行利润也上升了,并开始重组其经营活动,强化城市和大都市区域(即较大借款人所在的区域)的放款运作,而非主要借款人为消费者与农民的乡村地区。

即便在债务追偿法庭引入三年后,作者仍然发现,经济实力强的借款人和放款人仍在损害小借款人利益的情况下获益。

作者说:“我们的研究结果对这一普遍的推断提出了怀疑,即:强化放款人的催收权,或扩大担保品的范围,将为大多数放款人缓和信贷市场的不足,或总效益和产出必然提高。

“放款人通常因加强信贷执法而获益,但很大一部分借款人受到不利影响。如果小公司有更高的资本边际报酬,那么这种信贷的重新分配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宏观经济影响。”

他们还提出,这对工人也有不利影响,但这一点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