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能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并说服人们购买,但有些形式的营销却起到反作用。例如,「沃尔玛」品牌通常与省钱联系在一起,接触该品牌,以后会少花钱,但接触该品牌的口号「省钱。让生活更美好」却诱使人们多花钱。这是怎么回事?
根据一项研究的结论,这可能是口号在起作用:营销策略本身因其引发的反应,而可能具有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力量。
Juliano Laran、Amy N. Dalton和Eduardo B. Andrade所做的研究梳理了两种形式的营销、品牌和口号的影响。研究证明,消费者把口号视为明目张胆的说服策略,因此往往会产生抵触心理,而品牌则被视为产品自身的一般特征。这些认识影响着消费者,他们进而对每种策略作出了完全相反的反应。
作者说:「我们认为,铺垫效应不仅取决于营销策略所暗示的行为,而且还取决于所用的营销策略类型。消费者并不按策略所暗示的行为行事,而是自发以相反的方式行事,当营销策略暗示花钱时,消费者反倒更加节俭,而营销策略暗示力求物超所值时,消费者反倒更加放任自己。因此,营销策略非但没有铺垫效应,反而可能对行为产生反铺垫效应。消费者把营销策略视为说服手段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作者做了五项研究,检验其观点,并找到了有力的依据。首先,他们证实,参与者的确对品牌的铺垫效应作出反应(例如,这表现为参与者接触奢侈品品牌后,会在购物途中花钱),但是参与者接触口号后,却有反铺垫效应(这表现为参与者接触了提倡省钱的口号后会多花钱)。
然而,这些效应并非一成不变。通过把参与者的注意力转向口号的另一方面(在其研究中,这个方面是创造性),作者得以证实,这种抵触心理减弱了,且参与者对口号作出的反应也更正面。作者还证实,令参与者重点关注品牌的说服策略,也可能引发反铺垫效应。
此次调研的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反应所涉及的过程。作者得以证实,对说服策略作出纠正是一种自发反应,可在潜意识中引发出来。作者说,这可能是因为消费者深谙营销策略并具备应对此类策略的经验,达到了习以为常作出反应的程度。
研究结果对关注营销的任何人都有意义。看来,铺垫效应取决于所用的刺激物类型,这开辟了进一步研究的领域。作者说:「想一想消费者走进超市的简单行为。提示与潜在铺垫效应的数量多得令人应接不暇。收银员的友好微笑、声誉卓著的品牌和打折标示牌,哪个提示起主要作用,为什么?」
口号的有效性似乎也成问题,不过作者强调,不能通过其研究结果,得出口号通常起负面作用的结论。实际上,有些口号,特别是口号有双重含义或反复接触时,就会产生正面影响。
最后一点,消费者福祉可能是这里关注的问题,但作者认为,「精明的无意识」可能有助于保护消费者。作者说:「我们发现,消费者并非毫无防备,而是表现出自发反应,这表明他们已经感觉到各种营销策略的说服意图,甚至在这些感觉尚不显著时就已作出了反应。这表明,决定有意识或自发防御机制是否有效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灌输给消费者的说服知识。」
BizStudies
品牌、口号和反弹:为什么有些营销策略效果优于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