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经济日报》,2025年7月4日

提升服务质量 增消费刺激效果

林亨洙

科大商学院商业及社会信息分析中心访问学者

吴晓雯

科大商学院商业及社会信息分析中心副经理

香港旅游发展局举办的「香港盛夏派对」,联乘本地旅游相关业界,包括主题公园、景点、交通工具营运商、酒店及餐饮和零售商户等,向旅客及市民推出超过150项夏日礼遇及消费优惠,刺激本地消费。在当前入境旅客尤其内地旅客消费模式与过往大相径庭情况下,通过送礼和优惠刺激消费,无疑是对焦的应对策略。

从统计数字看到,过去一年,香港零售业经营十分困难, 4月零售业总销货临时估值为288.79亿港元,较去年同月下跌2.3%,连续14个月按年下跌;本地消费刺激动力疲弱,由去年 3月至今年 4月,零售业无论是销货价值指数或数量指数,均连跌14个月(附表),个中困境的确急待改善。

关于旅游消费,美国运通今年春发表的年度旅游趋势分析报告,探讨「2025年最值得关注的四大旅行消费趋势」,当中一些分析或可参考,这一点下文再述,首先瞻望 7月份香港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7月入境旅客人数料回落

据慧科-科大旅游指数和社交媒体分析, 7月份内地旅客入境人数预计将出现一定幅度回落。尽管暑假带动了一部分旅游需求,但文化娱乐活动减少,以及近日有关本地食肆服务业态度争议等因素,可能会削弱内地旅客的游港热情和体验。

随着暑期来临,部分内地学生开始利用假期访港旅游。在社交媒体上,有内地学生分享如何快速办理港澳通行证的经验,例如「中山大学生轻松拿捏港澳通行证」,表明短途旅游仍具一定的市场需求,这一点值得业界留意。

另一方面,酒店积极进行促销活动,冀持续推动旅游住宿需求。据社交媒体分析,7月的酒店促销广告仍在内地社交媒体上保持活跃,延续了前几个月的优惠活动,例如,家庭套餐和折扣优惠继续吸引短期游客住宿需求。尽管如此,相较「五一」黄金周热潮,促销活动的影响力可能有所减弱。故即使增加促销,效果未必更显著。

警惕服务业态度争议

值得警惕的是,本地服务业态度争议,成为社交媒体热点。一些相关帖文批评本地一家「招牌食店」服务态度恶劣,却仍吸引大量内地游客光顾,引发了香港本地人和内地游客的激烈讨论。值得注意的是,关键不在于「口舌之争」,而在于内地旅客对「服务态度」的高度「在意」,十分注重「消费福利」中的服务质素。换言之,在消费「性价比」中,客人感触得到的「服务态度」,是一个重要衡量因素。所以,提升服务质素,才能取得努力刺激消费的成果。如何提升服务质量并改善形象,将是香港旅游业需要面对的挑战。

与5月和6月的热门演唱会活动相比,7月的文化娱乐活动明显减少,这可能导致一些重视文化体验的游客将旅行计划,会推迟至下半年。

新生世代旅游消费模式

究竟当前旅客消费热门趋势是什么形态?据美国运通「2025年最值得关注的四大旅行消费趋势」的分析——

第一,全球消费者对于旅游出行的高端化需求日益显著。受访的千禧一代和Z世代中,有 70%受访者指出,他们的旅行计划不仅关注目的地的选择,还更加注重旅行过程的体验。邮轮等高端旅游出行方式,是其中一个重要选择。

第二,寻找具有记忆点的消费体验,令旅行消费呈现更具当地化的趋势。消费者在旅行过程中,倾向选购具独特性、且能够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纪念品或者当地品牌商品。82%的千禧一代和 Z 世代受访者表示,他们倾向于购买独特商品以铭记旅行经历,并通过这些商品与亲朋好友分享旅行故事。

多代人合家一起旅游

第三,多代人合家一起旅游。千禧一代和 Z一代89%人表示,带家人一起去的原因,是体验「高质量时光」( Quality Time)。

第四,寻找更具性价比的旅行规划,以及依赖新技术、更加灵活的预定方式。在利用新技术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最佳用途,是活动推荐(40%)、预算/费用管理(36%)、翻译协助(33%)和个性化旅行方式推荐(33%)。

拓宽旅游产品 有效刺激消费

对香港来说,启德邮轮码头的建设,具备发展邮轮旅游经济的基础。至于香港中西文心汇聚和历史沉淀的独特文化,同样具备开发具本地品牌商品或纪念品特色的条件。如今香港旅游业入境旅游不断恢复 ,今年1至4月,入境旅客总人次达1607.62万,按年上升 10%,因而聚焦提升旅游质量,包括提升服务态度,是促进旅游业持续恢复活力的重要一步。

总的来说,根据数据显示,7月内地旅客入境人数料负增长,与文化娱乐活动减少和服务业态度争议密切相关。然而,暑假到来、便利的签证办理流程以及酒店促销活动,仍为市场注入了一定的正向动力。但长期而言,参考当前旅游消费的新趋势,拓宽香港旅游产品,相信香港旅业复兴可期。

附表:20243月至20254月零售业总销货额

月份

零售业销货价值

(百万元)

零售业销货价值指数

零售业销货数量指数

指数

按年变动百份率%

指数

按年变动百份率%

2024

3

31,167

111.6

-7.0

103.3

-8.7

4

29,570

105.9

-14.7

97.1

-16.5

5

30,571

109.5

-11.4

100.6

-12.7

6

29,881

107.0

-9.7

98.2

-11.2

7

29,158

104.4

-11.7

96.0

-13.2

8

29,217

104.6

-10.0

96.0

-11.7

9

29,556

105.9

-6.9

97.3

-8.7

10

32,908

117.8

-2.8

107.9

-4.8

11

31,677

113.4

-7.3

104.4

-8.4

12

32,855

117.6

-9.6

107.7

-11.3

2025

1

35,379

126.7

-3.1

116.5

-5.1

2

29,385

105.2

-13.0

96.4

-15.1

3

30,091

107.8

-3.5

98.4

-4.7

4

288,79*

103.4

-2.3

94.0

-3.3

附注:201910月至20209月期内的平均每月指数 = 100

*为临时数字

数据源: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

Rea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