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信报》,2025年7月19日
股票间收益如何相互影响?
余家林
科大商学院金融学系副教授
愈来愈多研究文献表明,一只股票过去的收益,可以预测与之关联的其他公司股票收益。这种跨股票收益动量(cross-stock return momentum)存在于同行同业、供应链和同一地理位置的关联公司股票之中;而「领先-滞后」的关系(lead-lag relation)也出现于使用相似技术,或生产互补产品等的公司之间;亦有学者研究了大型股票的收益,是否领先于小型股票的收益。
诚然,过去有不少学者探讨过股票间收益的相互影响,但在理解上仍然存在明显差异。笔者对「跨股票动量」(cross-stock momentum)研究,采用一种新颖的数据驱动方式,取得了更为完备的跨股票动量。这项研究结果对股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回报,给出了一个更细致和崭新的解释。笔者相信,研究发现对投资策略有一定启迪和参考,有助投资者通过关注「股票间关系」,而不仅仅依赖传统的「因子动量」(factor momentum)策略,来优化投资回报。
从「跨股票关联」入手分析
究竟先前关于「跨股票动量」研究是否已经明确了股票之间领先-滞后关联的主要特征,抑或数据中仍然隐藏着一些重要特征?笔者联同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财务与金融系助理教授闫景达,携手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从理论上剖析跨股票关联(Cross stock linkage),而关联由「非对称成分」和「对称成分」所组成。两只股票之间的「非对称关联」,可分解为「领先股对滞后股的高关联」,以及「滞后股对领先股的低关联」,这反映了领先-滞后关系的「横截面差异」。 至于「对称关联」则取决于长期和短期同期联动之间的差异,这反映了它们的时间序列特性。值得指出,跨股票关联的不对称性将「跨股票动量」与「因子动量」区别开来。
利用「主投资组合」建关联网络
在此向读者简单阐释一些与本文讨论相关的专业述语。在计量经济学中,「横截面数据」是指在某一时点收集不同对象的数据,研究在某一时点上某种现象,突出对象的差异;而「时间序列数据」则是指对同一对象在不同时间连续观察所取得的数据,聚焦研究对象在时间顺序上的变化,观察对象发展的规律。
我们采用了学者Malamud B. Kelly于2023发表的论文〈Principal Portfolios〉所提出的「主投资组合」(Principal Portfolios ‧PP)方法,去构建数据驱动的跨股票关联网络。我们利用横截面上所有股票的信号,构建预测矩阵,以预测未来股票收益。
研究发现,跨股票收益具有显著的可预测性。在1926年至2018年的样本期内,数据驱动的跨股票动量,可以产生每月1.62% 的阿尔法值(Alpha)。在此补充说明,Alpha 收益是指除市场收益之外,那些不随市场波动所产生的收益这部分,而先前研究的跨股票动量,并未包含这种可预测性,反映数据驱动得出的「跨股票动量」,揭示和弥补了过往文献分析的缺漏。此外,我们的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因子动量后,跨股票动量的Alpha 收益仍然显著。研究结果清楚显示跨股票动量并非完全由因子动量驱动。
规模大股票预测功能更强
根据学者R.D. Arnott 等于 2023年发表的〈Factor Momentum〉论文,认为因子动量包含了「行业动量」(Industry momentum‧指在金融市场中,某些行业的股票作为一个整体,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强势表现(或弱势表现)后,倾向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这种表现的现象)。然而,我们利用行业关联的不对称性发现了显著的 alpha 值。经进一步探究,我们发现,Arnott 等学者使用的价值加权行业收益,放大了行业联系不对称性中的错误设定。行业关联强调了规模的不对称性,其中规模较大的股票在预测同一行业中其他股票的未来收益方面,比规模较小的股票更重要。换言之,与规模较小的股票相比,规模较大的股票收益,在预测同一行业其他股票的未来收益方面更为重要。
「非对称性」关联起核心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研究了跨股票动量如何促进因子动量。我们利用跨股票关联不对称性进行分析,发现因子动量的收益主要来自高关联股票组合。此外,我们的分析表明,主要负责回报可预测性的跨股票联系,随时间变化频率大约与商业周期频率相同。
总的来说,我们这项研究揭示了「非对称性」在股票关联中的核心作用。过往的跨股票动量研究或假设对称性关联,或采用等权/市值加权设定非对称性——这种设定可能存在偏误。我们的研究清楚显示,构建关联网络时,精细化不称性设定,既可增强跨股票动量效应,又能把跨股票动量与因子动量有效区分开来。这些研究发现,相信对投资者作投资决策时具一定参考价值。有兴趣详阅研究细节的读者,可参考我们的论文——" Cross-stock momentum and factor moment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