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信報》,2025年6月30日

「額外收入」兩源頭 支撐AI應用發展

許佳龍

科大商學院署理院長;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講座教授;艾禮文家族商學教授

承接前文的分析,對於AI普及化發展,筆者以經濟學的「盈利」模型,亦即在公司損益表上所體現的「利潤=收入—費用」公式,以此框架來分析AI普及應用,以及其賦能新型工業化取得成效的關鍵。總的來說,AI能夠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以及向新型工業化發展範式轉換,總體來說取決於由AI對生產要素改進所釋放的生產力,能否有效地帶來新增的「額外收入」。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額外收入」無疑是所有商業活動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沒有這個根基,任何可持續發展都難以永續、AI賦能新型工業化發展恐怕也難以育成。

市場拓展空間與潛力收益

很顯然,對公司來說, AI對公司取得額外收入效果,有兩方面考慮。第一,在當下的市場,無論在消費方面或生產力方面,是否還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和潛質,這也是取得「額外收入」的來源之一。

最近,中美兩國在「關稅戰」上激烈博弈。面對美國的關稅高牆,中國國務院於 5月 15日召開做強國內大循環工作推進會,強調以國內經濟發展大循環的內在穩定性和長期性,去對冲國際循環的不確定性,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當中的關鍵,顯然是以國內消費有進一步擴展空間為內循環的核心,以此作為基礎。當市場的消費力和生產力還有拓展空間和潛力,這樣,AI就可以進一步將之進行提升,釋放出新增消費力和生產力,對企業或經濟體的發展作出實質性貢獻。這是第一個考慮要點。

創新應用場景收益

第二,通過創新來增加額外收入。AI除了可減省人力投入外,還可透過創新,在新的應用場景上取得新增收人。這些新消費力和生產力,是通過AI創新激活出來,是過去大家從未想過、見過和體驗過的消費活動。

目前,AI帶出來的消費和產品,我們看到,除了有智能硬件與消費電子產品,如健康監測手錶、配搭AI晶片的智能手機(可實時翻譯)、以至服務機器人等外,在其他應用場景,如在個性化內容與娛樂的領域,一些消費者購買AI工具,這些AI工具未必有一個實際應用場景,而只用來純作消閒娛樂,他們願意花錢購買由生成式AI產生的內容,如AI繪畫、AI音樂、文字、圖片和視頻等。這部分的消費活動是從昔日「無」到今日「有」,這無疑是AI帶給企業或經濟體「額外收入」的來源之一。

此外,在健康與醫療消費領域,有遠程醫療、基因檢測結合AI的疾病預測服務;在教育事業領域,有智能輔導系統(如語言學習應用程式的AI糾錯)等;在企業服務和B2B消費領域方面,如AI數據分析(零售業庫存預測、金融風險控制等)。如果AI能夠帶動更多的創新意念或應用場景,從而不斷進一步促進顧客的消費行為和意欲,這都是AI給經濟帶來貢獻動力的有效方向。

探測發展方向有效性

很顯然,把盈利模式的收入和支出「分拆」,據此進行分析,我們清楚看到,當國家朝AI+這個發展方向推進,或者所出現的新應用場景,我們可聚焦檢視該發展項目的收入和支出這兩個部分——減低勞動成本,提升公司收入。而勞動成本降低的其中一個關鍵點,是我們必須了解到,勞動成本降低所釋放出來的生產力,能夠投入到其他生產活動,這些生產活動能夠有效生成「額外收入」,為公司或經濟體帶來實質性貢獻。

另一方面,我們可檢視由創新帶來機遇和收入這個源頭,AI可否帶來新的消費渠道和新消費產品,使消費者願意進一步把工資收入,投入到新消費渠道和新消費產品的市場上。筆者相信,運用收入支出分析框架,有助指引我們掌握AI對經濟體發展帶來什麼影響,以及據此去預測AI對經濟增長所注入發展動力,達到了什麼程度。

充當導航發展羅盤

今年2月下旬,美國史丹福大學發表《斯坦福新興技術評論2025:十大關鍵技術及其政策含意報告》(The Stanford Emerging Technology Review 2025: A Report on Ten Key Technologies and Their Policy Implications),報告把人工智能列為十大關鍵技術之首,並且清楚指出,「人工智能是一項基礎性技術,它正為其他科學領域注入強大動力,並如同電力與互聯網般,具備重塑全球社會、經濟與政治格局的潛力」;「儘管過去幾年發展迅猛,但即使最先進的人工智能,仍存在諸多缺陷模式:這些缺陷難以預測、也未獲廣泛認知、不易修正、無法合理解釋,且可能引發非預期的後果」。誠然,人工智能目前的發展令人充滿憧憬,但也存在不少未知後果的發展情景,筆者提出的「收入支出」分析框架,或可助我們在充滿AI憧憬的「撲溯迷離」中,看清楚一點AI普遍應用發展的有效方向;而「額外收入」也可作為AI普遍應用發展的導航羅盤。

Rea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