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篇】— 刊于《经济日报》,2024216

纾解创科人才荒 吸才育才双管齐下

香港科大商学院信息、商业统计及营运学系教授

商业战略与创新研究中心 副主任

特区政府早于202212月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提出要完善创科生态圈,同时落实促进科技产业政策,聚焦生命健康科技等领域,以引领香港实现国际创科中心的愿景。随后,政府致力引进海内外有潜力的科技企业落户香港。

据香港科大商学院联同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日前发表了一份关于香港创新科技产业的报告——《Tuning innovations into wealth : How to fill the commercialisation gap in Hong Kong》指出,虽然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清晰地阐述了未来5 10年香港创科产业的发展路径,但行内生态迄今仍然面对多顶挑战,其中最大的发展障碍或挑战,无疑是人才短缺。

据《报告》所作的调研,有 63%受访科创企业表示在港难以招揽人才。虽然政府近期招揽人才的工作取得可观成效,2023年首 11个月,各项人才入境计划共批准逾 127,000份申请,其中约 81,000人已抵香港,但可惜人才计划显然并不以产业为导向。以「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优才通)计划为例,去年首11个月优才通入境申请录得 1.25万人,其中逾三成为金融业务,只有不到四分一 (23%)具有信息科技背景。在这种情况下,受访的企业家中,难怪仅有10%认为,优才通和「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高才通)能够解决他们面对人才短缺的问题。

以「快闪组织」方式吸纳人才

很显然,这反映了一个人才供需错配问题。举例来说,近年生物科技行业发展迅速,但香港却难以提供相应的人才。这种情况无疑对发展生物科技行业构成障碍。报告指出,人才短缺被视为香港初创公司面对最大的挑战,而高昂的生活成本无疑加剧难题的严重性。接近六成(58%)创业家表示,香港高生活成本是他们成功招揽到人才的最大障碍。

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进一步加大引进企业所需人才的力度外,笔者建议决策者也可以考虑以「快闪组织」(Flash organization)的创新方式,即世界各地的人才不必硬性赴港定居工作,而是借用互联网,根据不同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实时组建一个团队,项目结束,团队实时解散。其中表现优异者,可以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笔者之前率香港科大EMBA学员去斯坦福大学游学时,斯坦福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分享了他们在这方面的经验,深受启发。政府对需要到香港进行短暂研究的来自其他地区的研究人员,可以简化其工作签证申请和税务申报流程,便利更多人才来香港短期工作。

日本政府即将面向海外的IT工程师发放新的在留资格「数字游民签证」。签证持续日数不长,最多为半年。主要是为想要来日本不仅想旅游,更能稍微停留一阵子,边生活边远程工作的「数字游民」准备的。根据维基百科,「数字游民是一种被数字信息技术赋能的全新生活方式,它的受众特指那些完全依靠互联网创造收入,并借此打破工作与工作地点间的强关系,达成地理位置自由和时间自由,并尽享地理套利红利,全球移动生活的人群。」 香港政府应掌握新形态就业模式,为香港与全世界优秀人才合作创造条件。

《报告》调研发现另一个需要处理的问题,即香港的知识和科技产出(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Outputs),以及商业成熟度(Business Sophistication)明显较新加坡和韩国等国家地区低分,两者其实反映了香港一直以来「研发投入高、产出低」的趋势。事实上,香港研发投入可以说也相当广泛,但对创科产业产生的经济价值,并未带来可观的回报。

创科投入与产出不匹配

据世界智识产权组织(WIPO)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3 Innovation in the face of uncertainty)报告,香港在创新科技能力整体排名,于全球132个经济体排名第 17,并不低;但商业成熟度分项中排名第28;而知识和科技产出分项中更排列 51;(报告页58 129,显示香港在研发投入与产出并不匹配。

笔者认为,特区政府虽然很努力和积极推动创新科技产业发展,但推动的方式或策略是属投入思维(Input think),是时候考虑使投入的资源发挥实际作用。因此,特区政府应改以产出思维(Output thinking),使资源的配置决策,更多以产出为目标,有效地善用资源;与此同时,制订可以激励私人企业投入研发、吸引海外科研企业落户香港发展或扩张业务、培养更多科研人才,以及为年青人提供更清晰的行业前景。

目前,香港创科产业中,私营投资占比为42%,远低于深圳94%占比及以色列的 91%,有必要激励更多私人投资;在人才积累方面,除了招揽和对接海内外人才之外,长期来看,实在有必要加强培育更多本地STEM人才,此举无疑也是解决人才短缺的理想方案。

加强STEM教育培育本地人才

香港的创科人才供不应求,但修读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人数,过去五年几乎没有成长。据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的数据,与信息及科技相关学科作主修的大学毕业生,于2017/18年度有7313人,到 2021/22年度有 7677人,增长只有 1%,可以说几乎没有增长,原地踏步;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从事创新与科技相关职业的人数,于2017/18年度有3104人,到2021/22年度,人数降至2855人,降幅有2 %,不增反减;而 2022年大学毕业生平均年收入,修读工程和科技的STEM 毕业生,远低于医学和牙科以至商业的毕业生(参见附表),在如此情况下,对于培养更多STEM人才,实在是一项挑战。

有持份者建议,香港需要进一步促进学术界与业界之间的人才交流,提供更多政府资助的实习和实习计划,帮助学生培养切合行业需求的技能,并让企业培育和锁定未来人才,这无疑也是可行方法。不过,鉴于香港大型科技公司数量有限,因此,政府可以考虑资助本地学生到海外大型创科公司实习或类似毕业生招聘计划。

建立统筹STEM最高机构

政府今年在STEM教育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除此之外,笔者相信,我们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来真正改变STEM教育,这包括建立一个最高机构,负责为所有中小学制定指导方针,修改课程以强调现实世界的应用,促进实践学习,以及投资教师的专业发展;笔者也建议建立STEM教育的评估指标,包括不同年级和熟练程度所需掌握的技能。

香港要成为国际创科中心,发展创科产业,必须构筑一个良好的行内生态系统,当中首要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输入和对接人才当然刻不容缓,但长期来说,需从根本培育本地充足的人才,通过双管齐下,香港才能够实现成为国际创科中心的愿景。

一張含有 文字, 螢幕擷取畫面, 繪圖, 行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Rea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