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最新研究显示,发现对感染疫症的恐惧,令消费者偏好作出另类选择。

石豁达教授
新昌叶谋遵商学教授
科大商学院市场学系讲座教授

染病的威胁促使消费者偏好另类产品,因为他们从这些产品联想到「少人」

在炎夏的中午,当你在街上收到患传染病朋友的来电后,即看见雪糕店售卖两款口味的雪糕:常见的朱古力味和另类的樱桃黑朱古力味。你会选哪一款?

随着新冠病毒肆虐全球,这类问题就特别贴切,营销商可了解疾病相关的因素,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事实上,疾病因素向来存在,例如家人染上感冒,或遇上咳嗽的陌生人,甚至是在电视节目看见病房的场面,不过今次疫情的威胁强烈得多。

虽然疾病因素或提示(cues)对消费者选择产品的影响很普遍,但相关的研究不多。本人的学生黄云辉(现为俄亥俄州立大学助理教授)在本人指导的博士论文中正探讨这个题目,有关研究将于《消费者研究期刊》(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发表。研究显示,即使是无意的疾病提示都能对消费者的偏好造成系统性的影响,消费者会倾向选择另类产品。在上述例子中,预料你跟患病的朋友谈过后,会选择樱桃黑朱古力味雪糕。

进化论及顾客偏好

我们的预测建基于进化论。根据进化论,由于传染病自古以来威胁生存,人类已逐步形成「心理免疫系统」。这个心理系统促使我们寻求与身体健康相关的人和物,并警惕我们避开与不良健康相关的人和物,保障我们免于生病。

举例而言,疾病提示使人们对脸孔对称的人较有好感 ─ 从进化角度而言,脸孔对称与身体健康有关。反过来说,疾病提示可能令人反应过度,避开有不良健康标记的人,例如肥胖或面部疤痕,尽管这些标记并不意味任何实际疾病 (相关研究结果请参阅 Murray & Schaller 2016 )。

这与消费者偏好有何关系?我们认为,相比上述樱桃黑朱古力味雪糕等另类产品,朱古力味雪糕等常见产品令消费者较易产生「多人」的联想,因为常见的产品一般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这个「多人」的联想很关键,防御机制是心理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令我们避开他人,因为他人是传染病的主要源头(Mortensen et al. 2010) 。综合以上见解,我们预测让消费者意识到染病的威胁,便足以使他们偏好另类产品,因为他们从这些产品联想到「少人」。

注意这不是「理性」的倾向,并非表示朱古力雪糕等常见产品实际是感染源头(雪糕没被其他人吃过)。然而,正如其他基于进化适应的行为,研究预测的消费者行为不一定是理性的,只是当环境触发疾病威胁的提示时,我们便本能地避开他人。

种种实验研究印证这个预测。研究参加者各有不同背景,包括香港的大学本科生、美国成年人及中国内地成年人。进行实验时,参加者一般被随意分配到存在染病威胁提示的环境(例如观看有病征的人的幻灯片或近期有关传染病的新闻报道),或是存在其他人身威胁的环境 (例如观看交通意外或其他类似危险的幻灯片) ,或是作为对照实验的无威胁环境 (例如阅读怎样整理工作环境的文章)。

参加者随后就一系列量度指针填写答案,其中最关键的是在某类产品的常见与另类选项之间作出选择。研究的产品各有不同,包括果汁(橙汁与石榴汁)、毛绒玩具(兔子与龙)、计算机鼠标 (传统形状与另类形状)及一套碟子(传统形状与另类形状)。研究结果为我们的预测提供有力左证,相对于接触其他类型威胁或全无威胁的参加者,接触疾病威胁的参加者较倾向选择另类产品。

淡化偏向行为

这种偏向另类选择的行为能否淡化?答案从这种影响背后的理论可知一二。如果情况确实如研究所指,即避开疾病的本能令消费者偏好另类产品,那么只要减低疾病的威胁,这种影响便不应再出现。

研究发现达到这个目的有三个方法:改变疾病的性质、改变疾病威胁与产品选择之间的干预性质,以及改变产品的性质。首先,如果清晰表示疾病并无传染性,威胁便会减低,因为非传染病不会令人回避他人,因此不会导致消费者避开常见产品。

其次,如果人们能采取行动减低威胁,即使只是想象在面对疾病威胁时有消毒抹手纸,都足以减轻恐惧感,不再避开常见产品。

第三,如果产品本身导致染病的可能性很低,例如碟子只是墙上装饰品而不是餐具,在考虑买这产品时,染病的恐惧便不存在。多项探讨上述论点的研究,结果都得出有力论证。

研究中不同处境所得的结果,有效解释这个影响的成因,即是人们因为恐惧传染病而避开与「多人」有关的产品。同时,多项研究亦肯定了这个影响:疾病威胁一般使人倾向选择另类而非常见的产品。

研究结果不单显现消费者行为特别的一面,亦为业界人士带来直接的启示,例如管理人员应考虑在容易生病的环境下推销崭新的另类产品,在疾病相关的电视节目(例如以医院为题材的剧集)播放期间推出另类产品的广告,亦可能更有效力。

由于常见产品的销量因疾病提示而减少,管理人员在预测常见/大众产品的供应量时,应将不同时间、地点的病毒量自然周期列入考虑。在现时疫情持续的情况下,这些启示尤其重要。

偏好另类食材

此外,要注意的是本研究乃于2019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之前完成,因此未能定论研究结果在目前环境是否仍能成立。现时疫情的严峻和迫切程度与研究提到的疾病提示相比,确实差距很大,故此我们不能排除其他可能性。

举例而言,目前疫情威胁重大,消费者可能渴望安全「寻常」的选择,继而倾向购买常见的产品。我们正探讨这个可能性。

然而,有趣的是有关英国超市的市场调查证明,我们的研究结果在现时疫情仍能成立。彭博新闻最近有报道指出,疫情引致的封锁期间,消费者明显增加购买异于平常的食材(如韩国泡菜)及饮品(如自制鸡尾酒用的龙舌兰),这与我们研究中疾病环境令人们较偏好另类产品的预测一致。

疾病环境令人们较偏好另类产品,这个预测与彭博报的最新调查结果一致: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0-05-06/britons-get-through-lockdown-with-sewing-tequila-and-kimchi

除此之外,我们现时亦探讨疾病威胁对消费的其他影响,其中一个有趣的影响源自确立已久的研究结果:社交关系与货币资源往往可以互换。我们认为,疾病威胁既然令人回避他人,那反过来亦可提升金钱的价值并降低消费开支。

回避他人的另一有趣影响是,疾病威胁减少我们对拟人化产品的喜好,因为产品含有与人相似的特征。我们实验室的初步研究支持上述两个观点,令人鼓舞。

总结来说,疾病提示可能从各方面(包括不明显的范畴)影响消费者行为。疾病提示虽然随处可见,对人类生活可造成重大冲击,但对消费的影响尚未有充份的探讨。我们的研究朝这个方向迈进一步,希望能启发更多与近日疫情相关的探究。

相关研究

https://academic.oup.com/jcr/advance-article/doi/10.1093/jcr/ucaa029/5860023

参考

Mortensen, Chad R., D. Vaughn Becker, Joshua M. Ackerman, Steven L. Neuberg, and Douglas T. Kenrick (2010), “Infection Breeds Reticence: The Effects of Disease Salience on Self-Perceptions of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al Avoidance Tendencie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 (3), 440-47.

Murray, Damian R., and Mark Schaller (2016), “The Behavioral Immune System: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cognitio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ocial influence,”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53, 7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