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商学院市场学系副教授洪洁雯及周蓉蓉

[img]/files/Content/Feature Stories/Marketing/12_Jiewen.jpg[/img]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惠顾服务时,一般都得等候一阵子,如在超市等候结账,又或在银行柜员机前排队提款。之前已有研究显示,消费者一般将这种名为等候的体验评为负面,等得越久,满意度越低。这个研究的目的,旨在加深了解消费者如何判断、理解自己的等候时间。

试想象自己身处牙医诊所,等候洗牙。诊所内充满等候的病人,而你坐下后开始神游──想着洗牙后得做的琐事、尚未完成的工作、还有明天的午餐约会。在你尚未回过神来,有人喊你的名字,如果有人问你刚才等了多久?你会认为自己其实没等了多久,因为你刚才想了好多事,且亦不觉沉闷。不过,假若在你估量自己的等候时间前,有人提醒你刚才想了些什么──杂务、工作、明天的午餐,你或会赫然发现,自己想了那么多东西,那刚刚一定等了一段颇长时间!前者的答案,显示你的判断来自感觉──我感觉有多沉闷;而后者的答案,则展现出你的判断明显建基于一些被视为心理标志的思绪,从而推断自己刚刚等了有多长时间──想得越多,等的时间肯定越长。既然如此,下一个洐生出来的问题,大概就是什么时候会出现哪种判断(建基于感觉还是心理标志)?这正是我们希望寻求的答案。我们认为,人大多会即兴地以感觉作时间判断的依归,只会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心理标志。

另一方面,我们亦检视了人们的时间判断,究竟受抽象还是具体思考影响。我们认为,人在作出具体思考时,倾向多想一些与正在等待的事无关的东西。基于这点,那些进行具体思考的人在等候期间,会因为容易被干扰而不易出现沉闷的感觉,于是,他们对等候期的判断较短。

我们进行了一个实地试验:在咖啡室内,客人按要求先填写一份问卷,而这问卷的目的,是暂时引导他们作出抽象或具体思考。填过问卷后,他们会开始排队点购食物。在完成点购时,我们请他们估量一下刚刚排队等了多久。我们发现,那些先前填写「具体问卷」的,估计自己等候的时间较那些填写「抽象问卷」的为短。在另一项研究,一群刚加入讨论会的参加者,须先填写一份旨在引导抽象或具体思考的问卷;而在填过问卷后,他们获通知下一项调查仍需待一些时间准备──当然,这就是所谓的等候环节。其后,当参加者被要求就刚才的等候做出估量时,具体思考者(与抽象思考者相比),认为等候的时间较短,而这个分别,正建基于具体思考者并不觉得太沉闷。

那么,究竟人在什么时候才会使用心理标志去判断等候期的长短?我们发现,只有在思绪明确、突出时,人才会视这些思绪为心理标志,并用作时间判断的基础。另一项实验是这样的:当参加者在等待计算机将某项调查加载完成后,部分参加者被要求将自己在等候期间的所思所想一一罗列出来,然后才判断自己刚刚等了多久。我们发现,当人被要求将思绪一一写下的话,一个与前述相反的模式出现了:具体思考者判断自己的等时较长,理由是他们在等待期间有比较多的思绪,因此推断自己的等候期较长。

我们亦发现,当人的感觉随时间渐渐淡化,或不再信任自己的感觉时,便会转用心理标志。在一项相应的实验中,有些参加者在故意拖延后,才被要求就他们的等候时间作估量;在这个情况下,具体思考者估量的等候时间较长──至于背后原因,是假设他们的感觉经已变得有点模糊,故需要依赖思绪的数目作为心理标志。

在另一个实验里,半数参加者被要求回想一个他们需依赖感觉、而最后这个决定被判定为正确的情况;而另外一半则被要求回想一个同样依赖感觉、惟最后结果却显示这是个错误决定的情况。前者的状态,是他们一般相信自己的感觉;而后者则相反,他们对自己感觉的信任度较低。我们发现,当人对自己的感觉极度信任时,会再次得出上文提到的结果──就是与抽象思考者比较,就判别一段时间相若的等候期,基于较少沉闷感觉的假设,具体思考者觉得等候相对较短。相反,对那些对自己感觉信任度较低的参加者来说,他们的表现却是另一回事──具体思考者在判别一段时间相等的等候时,假设他们得依赖思绪的数目作为判断的基础,因此认为等候的时间较长。

我们的研究,对产品及服务供货商有重要的管理及规划影响。由于等候时间的判断与消费者的满意度直接挂钩,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如何减低消费者对等候长短的判别提供了有用的参考数据──就是具体思考者,基本上会自动将同样的等候时间判别为较短,换句话讲,即是商品及服务供货商理论上可以改变等候的环境,以引导顾客作出具实思考。举个例,过往的研究指出,图象倾向被视为具体,而文字则为抽象,这即是说,用更多的图象元素去装饰零售环境,或有助引导具实思考,从而有望减少顾客将等候判别为过长的情况。

[img]/files/Content/Feature Stories/Marketing/12A_Jiewen.jpg[/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