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逝品如生鲜,药品等,由于其保质期短,易损耗,易变质等特点,加之消费者需求的不确定性,如何更好地匹配供需一直是个难题。缺货会导致利润受损,而处理过期产品的成本也不低。调研发现香港最大的四家超市每天扔掉87吨左右的食物,其中大部分食物都送去了垃圾填埋场。因此,更好地管理易逝品库存不仅是为了零售商的经济利益考量,对于改善环境而言也至关重要。
为避免产品过期带来的损失,以及更好地匹配供需,许多零售商使用清仓销售的方式,低价出售临期商品(注:即将达到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商品)。这虽说是一个好方案,但如何实施还缺乏科学方法的指导。具体来说,什么时候应该清仓销售,以及清仓处理多少产品?如何平衡清仓决策和补货决策?
黎擎,郁培文,和吴晓黎最近的一项工作,研究了易逝品的补货和清仓策略。研究发现,最优的策略实际十分复杂,而且求解最优策略需要所有在售商品的剩余保质期的信息。由于目前的产品条形码无法提供完整信息,因此最优策略很难实施。
基于对最优策略的分析,他们提出两种近似策略。第一种方法中,近似策略的求解只利用在售商品的总库存量这一信息。第二种方法中,他们首先将在售商品分为两类:临期商品,和非临期商品;然后基于临期商品库存,和非临期商品总库存的信息,来计算近似策略。他们发现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好得多,并且几乎和最优策略所达到的效果一样好。此外,只要临期产品的库存足够低,零售商就应该把它们清仓销售,因为新的产品一旦送达,客户将首先购买新到的商品,并且很可能临期商品再也无法卖出去。
这些研究发现对零售运营具有重要意义。零售商应当密切关注货架上临期产品的数量,这一信息对于管理好易逝品库存至关重要,而非临期商品的剩余保质期这一信息的价值较小。
作者认为,对于易逝品零售的管理,“商务分析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的工作为研究人员开拓了新的途径,他们期待未来在该方向上,有更多地研究成果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