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信報》,2025年9月15日

港元穩定幣供應調節考驗監管

許佳龍

科大商學院署理院長;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講座教授;艾禮文家族商學教授

香港《穩定幣條例》已於 8月 1日正式生效。生效前,香港金管局於 7月29日發布了《持牌穩定幣發行人監管指引》、《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指引(持牌穩定幣發行人適用)》,以及兩項指引的諮詢總結,明確訂出穩定幣的發行要求條件和資格,以及監管邊界,為即將到來的香港穩定幣市場發展,奠下運作基礎。

關於政府加速推動香港穩定幣市場發展,筆者在本欄多篇文章已闡釋了穩定幣的構成與性質,然而,還有一點筆者擬在本文作出補充討論,就是穩定幣在供應上的潛在問題。

目前,政府通過發牌制度,允許私人機構發行與港元錨定的港元穩定幣,當私人機構接受了客戶用港元換取港元穩定幣,市場上港元流通的數量自然就會減少,因為若干用作交換港元穩定幣的法定港元現金,被鎖定作為儲備資產。

供需機制決定價格

在傳統法幣港元市場,基於香港實行貨幣發行局(Currency Board)制度,港元與美元按7.8比1的匯率掛鈎。當港元兌美元匯價,在供需變動下顯著偏離了7.8的兌換水平,觸動到「強弱方兌換保証」機制,金管局便會因應情況,採取適當干預手段進行調節,確保市場上港元匯價穩定。

另一方面,在日後的港元穩定幣市場,若港元穩定幣的發行量很大,愈來愈多人用港元穩定幣進行國際結算、轉帳或在區塊鏈上進行種種場景的交易,則港元穩定幣的需求也勢必愈來愈高,在自由市場,供需機制決定價格,在這個情況下,港元穩定幣的市場價格便有機會被推高,一旦價格高於其面值,結果便會自動限制了港元穩定幣本身應用的體量規模,因為理論上應沒有太多人願意用高於港元穩定幣面值的金額,亦即以「溢價」(premium)來購入港元穩定幣。

雙邊市場下供需變化相互牽動

若擬透過市場供應去調節這個「溢價」,監管機構必須向發行港元穩定幣的持牌機構,以港元換取港元穩定幣,這樣一來,對監管穩定幣機構來說,將面對很大挑戰,因為在一個雙邊市場,一邊是港元穩定幣市場,另一邊則是傳統的法定港元貨幣市場,當兌換機構發行港元穩定幣,但同一時間,兩邊的市場需求與供應變化,顯然是相互交叉牽動的,舉例具體來說,在穩定幣市場,當對港元穩定幣需求增加,在滿足了這些新增需求的同時,在傳統法幣港元市場上,港元的供應流通量便會減少。因此,監管機構所面對的挑戰,是如何向市場提供足夠的港元數量,從而對港元穩定幣的新增需求作出有效調節,以保持雙邊市場的穩定運行。

此外,在區塊鏈上,若掛上了很多港元穩定幣,是否容許所有用戶,可無限制地把港元穩定幣轉到其他人的戶口中?按電子貨幣市場過去發生的事故,一些電子貨幣失敗的原因,並非沒有人採用,遭人唾棄,反而是有大量用戶進行買賣,包括透過交易平台進行頻密洗黑錢或其他犯罪活動。事實上,加密貨幣產業對傳統金融監管,以及國際反洗錢、反金融犯罪機制產生的衝擊風險,絕不宜輕視。

嚴防金融市場穩定秩序受破壞

從金管局發布的《持牌穩定幣發行人監管指引》看(第三章「發行、贖回及分銷」),監管機制傾向實施「實名驗証」(KYC),該章第 3.51節列明,「持牌人應建立充分及有效的客戶開戶政策及程序。除非完成相關的客戶盡職審查,否則不得向指明穩定幣持有人及/或潛在指明穩定幣持有人,提供發行或贖回服務」,據此防範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等非法活動風險。

照目前發展情況看,筆者強調一點,當前,投資者摩拳擦掌,不少散戶也對此寄予無限憧憬,我們必須關注當穩定幣的發行量變得很大時,有機會刺激市場上的國際犯罪活動,包括洗黑錢和資助恐怖分子等犯罪操作,未雨綢繆,我們需要發掘出種種潛在的市場操作風險因素,提升監管機制的完整覆蓋性。

毋庸置疑,監管機構必定會對此作嚴密監控,引導持牌發行商做好KYC等措施。不過,一旦加入了這些嚴密的監控防範條款,意味穩定幣在應用上也受到限制。

穩步前行 欲速不達

據金管局的監管指引,除傾向實行客戶實名制外,也對持牌穩定幣發行商作出業務活動規範,例如要求「穩定幣發行的目的、業務模式及運作安排,周全而穩妥」(參看《指引》第四章的「業務限制」),可見香港穩定幣市場的發展,在初始階段,發牌數目不會多,而且對穩定幣的發行目的和應用亦有所限制。因此,不要以為監管機構一發出牌照後,穩定幣發行商便可隨心所欲地通過發行機制,去大量吸納市場的資金,遑論容許散戶無限制地匯出匯入穩定幣。

筆者相信,香港發展穩定幣市場,需要積累市場經驗,透過實體案例和場景去加以全面了解,掌握這個新生事物市場真正運作起來的實際情況,再在這個基礎上穩健前行。很顯然,欲速不達,是值得記取去避開的發展陷阱。

Rea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