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信报》,2025年9月15日
港元稳定币供应调节考验监管
许佳龙
科大商学院署理院长;信息、商业统计及营运学系讲座教授;艾礼文家族商学教授
香港《稳定币条例》已于 8月 1日正式生效。生效前,香港金管局于 7月29日发布了《持牌稳定币发行人监管指引》、《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指引(持牌稳定币发行人适用)》,以及两项指引的咨询总结,明确订出稳定币的发行要求条件和资格,以及监管边界,为即将到来的香港稳定币市场发展,奠下运作基础。
关于政府加速推动香港稳定币市场发展,笔者在本栏多篇文章已阐释了稳定币的构成与性质,然而,还有一点笔者拟在本文作出补充讨论,就是稳定币在供应上的潜在问题。
目前,政府通过发牌制度,允许私人机构发行与港元锚定的港元稳定币,当私人机构接受了客户用港元换取港元稳定币,市场上港元流通的数量自然就会减少,因为若干用作交换港元稳定币的法定港元现金,被锁定作为储备资产。
供需机制决定价格
在传统法币港元市场,基于香港实行货币发行局(Currency Board)制度,港元与美元按7.8比1的汇率挂钩。当港元兑美元汇价,在供需变动下显著偏离了7.8的兑换水平,触动到「强弱方兑换保证」机制,金管局便会因应情况,采取适当干预手段进行调节,确保市场上港元汇价稳定。
另一方面,在日后的港元稳定币市场,若港元稳定币的发行量很大,愈来愈多人用港元稳定币进行国际结算、转账或在区块链上进行种种场景的交易,则港元稳定币的需求也势必愈来愈高,在利伯维尔场,供需机制决定价格,在这个情况下,港元稳定币的市场价格便有机会被推高,一旦价格高于其面值,结果便会自动限制了港元稳定币本身应用的体量规模,因为理论上应没有太多人愿意用高于港元稳定币面值的金额,亦即以「溢价」(premium)来购入港元稳定币。
双边市场下供需变化相互牵动
若拟透过市场供应去调节这个「溢价」,监管机构必须向发行港元稳定币的持牌机构,以港元换取港元稳定币,这样一来,对监管稳定币机构来说,将面对很大挑战,因为在一个双边市场,一边是港元稳定币市场,另一边则是传统的法定港元货币市场,当兑换机构发行港元稳定币,但同一时间,两边的市场需求与供应变化,显然是相互交叉牵动的,举例具体来说,在稳定币市场,当对港元稳定币需求增加,在满足了这些新增需求的同时,在传统法币港元市场上,港元的供应流通量便会减少。因此,监管机构所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向市场提供足够的港元数量,从而对港元稳定币的新增需求作出有效调节,以保持双边市场的稳定运行。
此外,在区块链上,若挂上了很多港元稳定币,是否容许所有用户,可无限制地把港元稳定币转到其他人的户口中?按电子货币市场过去发生的事故,一些电子货币失败的原因,并非没有人采用,遭人唾弃,反而是有大量用户进行买卖,包括透过交易平台进行频密洗黑钱或其他犯罪活动。事实上,加密货币产业对传统金融监管,以及国际反洗钱、反金融犯罪机制产生的冲击风险,绝不宜轻视。
严防金融市场稳定秩序受破坏
从金管局发布的《持牌稳定币发行人监管指引》看(第三章「发行、赎回及分销」),监管机制倾向实施「实名验证」(KYC),该章第 3.51节列明,「持牌人应建立充分及有效的客户开户政策及程序。除非完成相关的客户尽职审查,否则不得向指明稳定币持有人及/或潜在指明稳定币持有人,提供发行或赎回服务」,据此防范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等非法活动风险。
照目前发展情况看,笔者强调一点,当前,投资者摩拳擦掌,不少散户也对此寄予无限憧憬,我们必须关注当稳定币的发行量变得很大时,有机会刺激市场上的国际犯罪活动,包括洗黑钱和资助恐怖分子等犯罪操作,未雨绸缪,我们需要发掘出种种潜在的市场操作风险因素,提升监管机制的完整覆盖性。
毋庸置疑,监管机构必定会对此作严密监控,引导持牌发行商做好KYC等措施。不过,一旦加入了这些严密的监控防范条款,意味稳定币在应用上也受到限制。
稳步前行 欲速不达
据金管局的监管指引,除倾向实行客户实名制外,也对持牌稳定币发行商作出业务活动规范,例如要求「稳定币发行的目的、业务模式及运作安排,周全而稳妥」(参看《指引》第四章的「业务限制」),可见香港稳定币市场的发展,在初始阶段,发牌数目不会多,而且对稳定币的发行目的和应用亦有所限制。因此,不要以为监管机构一发出牌照后,稳定币发行商便可随心所欲地通过发行机制,去大量吸纳市场的资金,遑论容许散户无限制地汇出汇入稳定币。
笔者相信,香港发展稳定币市场,需要积累市场经验,透过实体案例和场景去加以全面了解,掌握这个新生事物市场真正运作起来的实际情况,再在这个基础上稳健前行。很显然,欲速不达,是值得记取去避开的发展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