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經濟日報》,2025年6月13日
建有效抗壓力 企業長壽不衰
彭 倩
科大商學院金樂琦亞洲家族企業與家族辦公室研究中心主任
當前,關稅戰、貿易戰和地緣政治博弈持續升溫,多重外部不穩定性因素衝擊企業。加上企業生命周期日益縮短,家族企業如何在如此嚴峻的經營環境下實現「長壽」呢?對正處於當下「百年變局」的企業來說,這無疑是燃眉之急。
長壽企業的一大關鍵特質,是擁有強大的抗壓與風險抵禦能力。然而,這種抗壓能力是如何形成的?
「演進式」治理體系
首先,筆者認為家族企業需採取「演進式」(evolving)治理體系。這種不故步自封,靈活應變的發展和治理模式,具有高度的制度彈性和靱性,能有效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
企業治理的核心就是決策。當企業決策方向明確,才能持續穩健發展下去。家族企業第一代掌舵人往往是「一言堂」,決策一錘定音。雖效率高,但隨著掌舵人年事漸高,或其視野與知識無法跟上時代變化,一次錯誤決策,足以使企業發展無以為繼,甚至遭市場淘汰。
考慮到「強人專制」治理模式帶來的風險,家族企業的第二代往往會推動向「集體治理」轉型,吸納眾人的智慧,以降低一人專斷帶來的風險與弊端。
然而,當集體決策發展到一定階段,隨之而來的決策流程複雜性,往往會導致決策成本上升、效率下降。筆者認識一家非常優秀的華人家族企業,現已傳承至第四、五代,其現任掌舵人在筆者所在研究中心的課程中分享經驗時坦言,如今反而想簡化集體決策的流程。集體決策機制(如設立家族委員會)往往需要召開各種會議,難免增加溝通成本與時間投入,因此企業有意簡化決策機制,實屬情理之中。
只有通過「演進式」治理體系,持續優化決策流程,企業方能面對不斷演變的形勢,提高決策的正確性和效率,並在面對重大危機時,可能由一人當機立斷,一錘定音,決策才會及時和高效。
顯然,家族企業的治理體系並非追求絕對完善,滴水不漏,而應是一套能隨環境變化不斷演進與調適的機制。正是這種靈活性,使企業得以培養出抵禦風險的抗壓力量。
專注主業 適度多元化
第二,家族要專注主業,並適度多元化。家族企業或家族辦公室若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普遍認可一項重要原則:無論在經營或財務管理上,都不應該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而應分散風險,採取多元化策略。包括筆者在內的多項研究皆指出,不少百年老店正是透過多元化實現長壽。
但筆者在此強調,多元化並非機械式的東做一點、西做一點。家族不可能如萬精油般樣樣精通,主業是家族最在行的,要是可以堅持下去是最好的。企業需要有一個穩定的核心主業,充分發揮品牌效應,並適度多元化以對沖行業選擇風險。以李錦記為例,其以「醬料」作為核心主業,長期享譽市場,並在此基礎上適度拓展多元業務,秉持創業精神,先後涉足中草藥健康產業、物業投資及初創企業等領域。
財務保守 控制增長
第三,財務保守、控制增長。筆者一直以來都在研究百年老店,而日本是全世界百年老店排名數目最多的國家。筆者數次到日本進行考察,訪問過多家百年老店,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規模普遍較小,售賣的產品十分精緻,有口皆碑,例如剪刀、眼鏡和糕點等。當筆者詢問東主有沒有想過擴大經營規模,遠銷海外時,對方一聽,馬上說「不、不,不……」。
顯然,業務規模擴張往往需要透過借貸來融資,這會增加企業的債務壓力。一旦外部環境出現突變,企業將面臨生存危機。因此,長壽企業的一大特徵是,家族企業主能夠控制自己的野心和虛榮心,不盲目追求企業快速擴張,在財務上保持謹慎,有足夠的現金儲備(或可快速變現的資產),控制增長的步伐。
利他主義精神
第四,堅守利他主義精神,這是筆者一直強調的觀點。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不能只著眼家族自身的利益,也必須同時關注社會整體福祉。因爲沒有大家大我的安穩,何來家族小家小我的繁榮。家族可通過「影響力投資」與「策略性慈善」等途徑回饋社會,並藉此將家族的正向價值觀傳承到下一代,這正是家族企業實現代代傳承,長壽發展的關鍵所在(關於企業利他行為的重要性,讀者可參考〈佛國Mindfulness智慧 助家族企業常青〉一文,刊 2024年9月20日)
接受變化 適應變化
第五,家族企業需具備「接受變化、適應變化」的實踐精神。唯有深刻理解「變化才是永恒」的本質,方能在動盪不定的環境中持續前行。前述四項原則皆與此核心理念緊密相連。隨著時代更迭與市場演進,故步自封即意味著退步,終將被時代拋棄、遭市場淘汰。
總的來說,通過實踐上述五點,家族企業不僅能提高應對外部風險和衝擊的抗壓力,化險為夷,甚至轉危為機,發展歷久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