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信報》,2025年6月9日

新技術結合工作 毋懼丟飯碗風險

許佳龍

科大商學院署理院長;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講座教授;艾禮文家族商學教授

國際勞工組織(ILO)與波蘭國家研究院進行一項聯合研究,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勞動市場世界,作出非常詳盡評估。這份於5月下旬發布、題為《生成式人工智能與就業崗位:一份完善的職業暴露風險全球指數》(Generative AI and Jobs:A Refined Global Index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報告指出,全球四分之一就業崗位可能受到生成式AI影響,但最終可能的結果,是崗位轉型而非完全替代。

報告指出,全球25%就業崗位屬於可能受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影響的職業,高收入國家的比例更高(34%)。報告發現,文職工作(Clerical jobs)面臨的風險最高,原因是生成式AI具備自動化處理任務的高效能力。但隨着生成式AI能力的持續擴展,媒體、軟件和金融等高度數字化認知崗位(Cognition job),受影響的風險也顯著上升。

崗位轉型而非完全替代

AI影響文職以至認知工作崗位並未令人訝異,尤其目前大語言模型興起,生成式AI能夠直接影響文字性工作效率,如瞬間生成文稿;改善行文;修改語文文法;撰寫建議書,以至對大量資料作出分析、評估和預測等,所以,對於文書以及牽涉包括智力功能和過程的認知崗位, AI可以大大節省人類的工作時間。

該項研究運用「暴露梯度」( exposure gradients)方法,根據職業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暴露水平進行分類,區分高自動化風險崗位,以及更可能通過任務轉型而變化的崗位,研究成果當然很有參考價值。過往有不少研究警告,AI大量取代人手工作,嚴重衝擊就業市場,導致大量工人失業。然而,《報告》提出,就業崗位受人工智能影響所出現的結果,最有可能只是崗位轉型而非完全替代。

技術取替工作崗位變化循環

筆者認為,我們並不需要對AI淘汰工作崗位過度憂慮和渲染,因為正如筆者之前分析,隨着新科技出現,在「效率擇優」下,一些低價值工種無可避免遭淘汰。按照過往新科技帶動生產進入新時代的經歷,技術所取代的工種,多是勞力工作。但自電腦面世和互聯網通用技術普及帶來的數位化革命,以至當前物聯網和工業 4.0世代,加上AI技術突飛猛進,新技術不僅取代勞力,如今更波及文書與認知性工作崗位。

從寬廣的視閾看,這一波新技術取代文書和認知性工作崗位,可視為一次動態「平衡」,過往工業革命1.0(蒸氣生產取代人力)和工業革命2.0(電訊及電氣化普及),當時的新興技術集中取替人手人力;而當下包含數位化革命和工業革命 4.0的新世代,新技術集中取代文書及認知工作崗位,這也意味技術進步的本質,從物理性範疇,邁進了涉及智力功能及過程包括知覺、記憶、理解、判斷、推理等認知性範疇。

在動態「平衡」中,勞力工種或可重新尋找其新就業價值。筆者看到,近年出現一些新興職業,這些職業完全聞所未聞,前所未有,例如稱為「手機入殮師」的新興職業,這個職業工作是把廢舊手機拆解、清洗後,利用零件和按主人的故事,進行藝術化排版設計,將之裝裱成裝飾品,讓舊物主人保留情感記憶或其他個人需求,透過定制服務,滿足客戶需要,據媒體報導,其工作年薪可高達百萬元。

手機入殮師與繪夢師

除「手機入殮師」,還有「繪夢師」,他們的工作是通過畫筆,把委託人的夢境重現。在精神分析學中,夢境分析往往是一種心理學理論和心理治療方法,通過分析夢境中的象徵及隱含意義,協助醫師了解諮詢者的精神情緒狀況。

據媒體引繪夢師憶述,想把夢境在畫紙中重現的一些客人,或內心有遺憾,擬透過重現夢境,以找出治癒之方;或在過去夢境中,得到一些在現實世界無法擁有的美好事物,冀透過繪夢,將之在自己腦海永久定格。由於夢境的複雜性和多樣性,繪夢師需要與客戶多番溝通,思想交流,才能摸清並繪出切合客戶夢境的畫面,滿足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產生出工作新價值。

很顯然,在新技術下,人們慢慢發現,可以把工作技能,轉移聚焦到一些過往人類很想得到的功用或價值,以前卻無法實現,如今則唾手可得,利用新技術輕鬆做到。

淋漓盡緻發揮AI技術

再舉例說,很多企業過往做市場推廣,會聘用一批員工去拍攝推廣短片,並撰寫宣傳文稿。有了AI,拍攝工作可能很快完成,結果,企業或會減少僱用攝影師人數。不過,同一時間,攝影師的工作其實也可有所「轉變」。過往因影片拍攝成本高,沒有很多企業願意花錢攝製,但有了AI這個方便工具,製作成本大幅降低,企業會樂意攝製更多推廣影片,甚至拍攝更多切合潮流的動漫,這些新增影片和動漫所產生的價值,是前所未有的。

所以,替企業拍攝宣傳影片的工作團隊或個體,他們不是去考慮AI會否取替自己的工作,而是應該設法把AI技術引入到原來的工作崗位中,使企業的產品推廣能夠收獲更高價值。筆者認為,這是對AI給就業市場影響的正面反應和態度;也使AI能夠把技術發揮得更淋漓盡緻,為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Rea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