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信報》,2025年4月26日
評介信息部分披露 網購平台利潤最優
石梓君
科大商學院市場學系助理教授
在網上零售平台,消費者往往通過評介或評分,去瞭解貨品更多質量信息,從而決定是否購買。事實上,線上「信譽系統」(Reputation systems)對於紓解賣方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發揮重要作用。不過,「信譽系統」的設計有點複雜。有平台鼓勵消費者在「信譽系統」留言,寫下評語或評級,並向外披露盡量多的信息;但也有一些平台有所保留,只向大眾披露部分信息。
究竟信譽系統是否應該向大眾披露所有貨品的信息,抑或平台可從隱藏一定程度的信息中獲益?從另一個角度說,信譽系統中信息披露的最優量,是處於什麼水平,對平台銷售產生什麼效果?在目前線上銷售大行其道下,這個問題值得探討。
信息不對稱妨礙交易
傳統觀點認為,市場應盡可能解決賣方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2001年諾貝爾獎得主阿克洛夫(George A. Akerlof)教授在其開創性論文《檸檬市場:質量不確定性與市場機制》(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的論文,分析在「檸檬市場」下,信息不對稱所出現的「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交易行為,說明信息不對稱會阻礙市場運作,甚至有時會導致市場失靈。
目前,在線上零售市場上,一些網購平台可能從經驗中發現,全部公開貨品訊息的真相,對銷售不利,有損利潤,因此隱藏部分信息,但卻不清楚此舉背後的原因,也不知道最佳解決方案。筆者好奇,儘管存在信息不對稱,但一定程度的隱藏信息,是否有利於平台的售貨利潤?
筆者聯同兩位學者對此收集相關數據進行分析,並假設信譽系統中,所有評論信息都是真實的,並且是由平台上實際購買產品的消費者所撰寫。我們的分析模型中有三個參與者,分別為賣家、消費者和線上平台;與此同時,市場中有兩種類型賣家(低類型和高類型),低類型和高類型賣家分別提供基礎質量低和高的產品。
三方各有思量
在三者中,基於貨品質量會影響其在信譽系統上獲得良好評級的可能性,於是賣家會考量是否投資於改進貨的品質量;而消費者則會使用先前消費者生成、並在信譽系統中披露的評級信息,來更新他們對焦點產品預期質量的信念。至於平台決定通過信譽系統向潛在消費者作出多少信息披露,以實現更高利潤為目標的信息披露決策,通常涉及兩個可能相互矛盾的考慮:其一隱藏當中一些信息,去激勵賣家改進質量的努力;另一則盡可能通過紓解信息不對稱,來促進有效交易。例如,電子商務平台向未來的消費者披露產品評級以促進交易,但不會過於透明,以確保賣家繼續提高其產品質量,增加口碑。
我們的分析模型對焦三種情況:一、完全披露貨品所有的評分信息;二、部分披露;三、全完不披露。對於每一種情況,我們都指定了每個參與者的均衡策略及其相應的結果。有關研究方法和分析步驟,不在本文闡述(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我們的論文——"Design of Platform Reputation Systems: Optim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 “,本文集中討論研究發現和結果。
部分披露有助利潤優化
主要研究結果發現,平台在部分披露的情況下,會比在完全披露的情況下獲得更高的利潤。部分披露的好處來自兩方面。首先,部分披露(與完全披露相比)可以給予賣家更多投資於貨品質量改進的動力,從而可提高貨品價格,為平台帶來更高的利潤。但在信息完全披露下,會降低賣家投資貨物品質的動機,如果投資成本高於貨質量改進的預期收益,賣家索性不會投資於質量改進,後果不利於平台的銷售利潤。
相比之下,部分信息披露產生了雙重激勵——產生更多好評,並在給定評分的條件下提高共享信譽——從而使投資回報高於成本。換句話說,當貨品質量改進帶來的收益大於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交易減少損失,平台將更傾向於部分披露而不是完全披露。我們將這種效應稱為「質量改進效應」。
質量改進+銷售增長
其次,擁有完整信息的消費者可能會發現低檔產品品質太差,因此沒有購買興趣。然而,消費者在獲得部分信息的情況下,無法完全區分低檔產品和高檔產品,因此質量足夠高的心理預期,使得兩個賣家的貨品都有機會賣出,帶來更多銷售,我們稱之為「銷售增加效應」。
總括來說,平台信譽系統的信息部分披露,通過「質量改進效應」和「銷售增加效應」,可以把利潤最優化。在建模分析時,我們將平台的信譽系統設計,視為賣方投資決策和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前提,並尋求確定使平台利潤最大化的信息披露量。研究結果清楚顯示,信息完全披露並非平台的營銷策略優選,反而信息部分披露或不披露,可以使完全披露情況下被擠出市場的產品得以獲得銷售;此外,部分披露也會增加高端和低端賣家改善產品質量的動力。總而言之,信譽系統上信息部分披露,有助平台利潤優化與信息透明度之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