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信報》,2024112

付費不看廣告與雙邊價格岐視

林松

科大商學院市場學系副教授

近年來,許多數位和媒體平台推出優質服務,允許用戶付費購買剔除廣告的「高級版本」。一個典型例子是影片分享平台 YouTube,該平台向用戶提供免費影片串流,並透過出售廣告空間獲利,但於 2015年10月,該平台推出了YouTube Red,除了提供離線影片儲存,以及原創節目等其他高級功能外,用戶還可以每月支付訂閱費,享用無廣告的內容。目前,有很多其他媒體平台也提供類似的訂閱服務,包括 CBS Broadcasting、Spotify、Hulu、Pandora 以及中國內地主要影片串流平台愛奇藝、優酷和騰訊影片等。

實行二級價格岐視

乍一看,這種做法似乎是一種典型的二級價格岐視(Price discrimination),讓消費者自行選購產品不同的數量,亦即按消費者選擇接收廣告量的多寡,收取不同的費用,實踐價格岐視。「高級版」廣告較少甚至沒有,而保留或包含更多廣告則為「基本版」。

不過,提供「高級版本」的服務,可能會減少向廣告商出售消費者「注意力」(眼球)所得的利潤,若很多消費者選擇「高級版」,則廣告收入的損失可能相當大,媒體平台需要作出得失選擇。

另一方面,把這種做法與《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等許多媒體出版商引入付費牆(paywall)的現象作比較,似乎有點令人費解,因為「付費牆」要求消費者對廣告量更多的優質內容(或簡單添加)付費。

雙邊「多多益善」效益

為深入了解這些現象,筆者透過整合「雙邊市場」與價格岐視,形成一個分析框架,據此進行細緻的分析。所謂「雙邊市場」是指在一個經濟平台上有兩個客群,這兩個客群能相互提供對方利益,每個客群都能夠從規模經濟中得到好處。以信用卡為例,持卡人喜歡更多商家接受此卡;而商家則喜歡更多人持有該卡,雙方都取得「多多益善」的效益。

與典型的賣家不同,媒體或內容提供者不僅可以直接向消費者銷售,亦可以充當「雙邊平台」,即透過免費或低價吸引消費者,並且把消費者的「眼球」,收看的可觀數量,向廣告商銷售。由於廣告商和消費者之間有交叉外部性,彼此的選擇決定相互影響,因而媒體平台必須平衡雙方的「激勵性」(incentives),使定價得到最優化。

不同版本 不同廣告配置

筆者的研究,聚焦於一個在異質商品市場上擁有壟斷權平台進行的銷售場景。平台向兩類消費者提供有價值的娛樂資訊或信息,而消費者按其對內容質量(相對高與低)的不同邊際效用,形成兩種不同的類型。有選擇沒有廣告的「高級版」消費者,和保留或包含更多廣告的「基本版」消費者。

再看深一層,平台可以向消費者收取一次性訂閱費,並向配對消費者需要有不同可能選擇的廣告商,出售廣告空間。只有當消費者留意到廣告商,且其推介的產品符合他們的需要時,才會去購買產品。雖然廣告有一定的信息價值,但消費者未必喜歡廣告,因為廣告會影響他們欣賞內容。由於雙方都存在「信息不對稱性」,消費者和廣告商私下知道自己所選的類別,但平台則必須依賴消費者和廣告商自我選擇,自行歸入那一類別的消費者和廣告商。

一方歧視強化另一方歧視動機

根據雙邊市場的框架分析,雖然內容的品質固定,但仍可利用有消費者不喜歡廣告的「負外部性」,來實施價格岐視。當消費者的選擇構成廣告的不同配置,平台便能夠向潛在廣告商銷售三種廣告產品。一,廣告只接觸高級類型消費者;二,只接觸低級型消費者,三,同時接觸高級和低級型消費者。

這張廣告菜單可以作為篩選廣告商的工具,反過來,又可構成消費者方面的價格岐視基礎。這種自我強化機制,一方的價格歧視強化了另一方的歧視,是雙邊市場的新特徵。在自我強化機制下,不同消費者類型之間的廣告分配,本質上取決於廣告給消費者「厭惡」的成本,與其帶給消費者的價值之比。

如果厭惡成本相對較高,則「不同版本 」的最佳銷售策略,是向高級類型消費者所展示的廣告,少於向低級類型消費者顯示的廣告。相反,如果厭惡成本相對較低,那麼,高類型消費者可能會比低類型消費者,看到更多的廣告。這種機制可以解釋為什麼一些報章(例如《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推出了具有無限內容存取權、且附帶更多廣告的付費版本。一個可能性原因,是報紙的廣告厭惡成本,往往比影片或音樂串流服務更低,因為讀者可以輕鬆跳過廣告(有興趣詳閱研究結果的讀者,可參考筆者的論文〈Two-Sided Price Discrimination by Media Platforms 〉。

網絡營銷策略與時並進

從目前發展情況看,把廣告按目標客戶層進行差異化的配置,這種做法愈來愈普遍。透過整合雙邊市場和二級價格岐視所形成的分析框架,發現媒體平台可以透過實行產品的不同版本,在雙邊市場上實行價格歧視;此外,通過「雙邊價格歧視」理論,亦解釋了為什麼YouTube、Instagram、Spotify、愛奇藝等傳統純廣告平台,採用「不同版本」策略,甚至原本免費的Facebook開始在歐洲推出免廣告的付費版本,允許消費者為更少的廣告版本付費,其實是有意義的。此外,這理論也解釋了為什麼 Netflix 等原本純訂閱平台,開始引入帶有廣告的基本版本,來冒險實施「不同版本」,其策略也有其合理性。

當下,以互聯網為典型代表的數字經濟,除了有助推動經濟發展與成長外,也不斷衝擊傳統產業的生態系統,而網絡營銷策略也必須與時並進!

Rea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