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經濟日報》,2025年8月1日
反ESG浪潮迭起 惹泡沫爆破憂慮
蔡達銘
科大商學院金融學系副教授
美國國會於7月 4日通過「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總統特朗普隨即簽署生效。該法案除允許政府短期內大幅擴張政府預算,並延續2017年特朗普首任總統期間的多項減稅措施外,法案亦表明在 2027年底前,逐步取消美國清潔能源產業的稅收優惠及補貼,使已受質疑的「環境、社會和治理」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ESG),其發展前景添上一層陰影。
從目前發展情況觀察,美國反ESG運動和綠色倒退浪潮有愈演愈烈之勢。繼去年11月,德克薩斯州總檢察長Ken Paxton聯同其他十個州,指控貝萊德、先鋒集團和道富集團三大資產管理巨擘,利用ESG倡議,迫使煤炭公司減少產量,導致電價飊升,違反美國反壟斷法。最終三家機構相繼退出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UNEP FI) 所成立的「淨零銀行聯盟」(Net-Zero Banking Alliance‧NZBA)——該聯盟旨在推動全球銀行業實現淨零排放。
踏入今年,美國的綠色倒退再掀浪濤。1月初,美國銀行、花旗集團、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富國銀行以及高盛等六大銀行,也紛紛宣布退出NZBA。隨後,再度入主白宮的特朗普於1月下旬甫上任,便急不及待下令退出《巴黎協定》,使質疑和反對ESG投資的聲浪更響;也使ESG投資表現欠佳、甚至出現泡沫之聲,得到更多附和。
ESG從萌芽到火熱
回頭看,ESG理念是在1960至 1970年代萌芽,到 1987年聯合國發表的《布倫特蘭報告》(Brundtland Report),提出可持續發展主張。可以說,從1960年代至 2004年這段時間,ESG的理念並未引起金融界和上市企業的積極響應,大家發展業務,目標仍以追求財務回報為主。
直到2004年,《聯合國全球契約》(UN Global Compact)在《誰在乎誰就贏》(Who Cares Wins)報告中,正式提出ESG一詞 ,為金融機構在資產管理和投資服務中,更好地整合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等因素,制定指導原則和建議。 2006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與全球350多家金融機構合作,發起《責任投資原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呼籲機構投資者將ESG表現納入決策中,自此使ESG 慢慢從道德投資理念,演變為企業核心業務和財務策略。
隨着《巴黎協定》簽訂,大家承諾減少全球碳排放, ESG氣候策略愈加受到推舉。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各大企業紛紛將可持續發展、碳中和目標、多元化和治理政策融入營運方針,且定期發表ESG報告,形成一股包括「負責任投資」、「影響力投資」等ESG投資浪潮。據全球永續投資聯盟(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lliance, GSIA)於 2023年11月發表的《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Review》報告,全球可持續資產的投資規模達30.3萬億美元,數額相當龐大。
反ESG聲浪逐漸響亮
不過,反對ESG者批評,ESG 措施為了促進特定的政治或社會議程,往往把意識形態凌駕於財務回報之上,令投資決策出現偏頗、投資績效欠佳,最終使投資者遭受財務損失;再者,過度強調ESG,難免導致投資集中流向特定標準的公司,使某些行業或公司的估值偏高,扭曲市場,甚至形成投資泡沬。此外,以ESG作為投資衡量圭臬,那些表面並非「ESG友善」的產業,即使具可持續創新和發展潛力,其價值也許受到低估,不利經濟整體發展。
看深一層,綠色資金的投資,在過去 10至 15年間,無疑取得可觀的財務回報及 ESG社會得益。然而,當熱錢流入少,ESG項目的財務收益無可避免相應減少,甚至出現虧損。當投資者預計財務收益和ESG回報,兩者將難以兼得,遂在商言商開始重新思考,於財務收益和ESG社會得益之間,取得更多符合財務收益的「平衡」,放棄那些長期才能實現的社會益處,以收短期可得財務回報之利。
ESG投資形成了泡沫?
很顯然,近年 ESG受到質疑甚至反對,情況的發展很值得關注。假如真的形成投資泡沫並且最終爆破,筆者認為,這未必完全是一件壞事。
細看2000年初震驚世界的科網泡沫的爆破,這次泡沫爆破,股票價值的損失確實十分慘重,但爆破後,那些優秀的互聯網企業仍然生存下來,並證明自身的價值,包括電子商務「亞馬遜公司」、網絡搜尋引擎「谷歌」、OTT服務「Netflix」、電子支付「PayPal」等屹立未倒。
良莠不齊 去蕪存菁
因此,假如ESG投資真的已形成了泡沬並且最終會爆破,筆者相信,過去 10至 15年ESG發展出來對環境友善和可持續發展的實踐,當中表現及成效最好的政策、措施,行業、公司等仍然會存在。可以說,在ESG發展過程中,目前所出現的「退潮」現象,筆者認為是一個汰弱留強、去蕪存菁的反映。
換言之,從整個金融市場的宏觀視閾看, ESG在過去發展出來的「良好部份」,包括政策措施,對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的公眾喚醒和理性支持等,依然會存在,並且對環境保護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繼續作出貢獻;而那些在實踐中出現偏頗、紕漏、缺失以至虛假的「漂綠」(Greenwashing)等「劣莠部分」,會分別受到淘汰和清洗,使ESG可望在更健康的道路上發展。
總的來說,從近年響起的反ESG浪潮聲音,到多家金融機構退出「淨零銀行聯盟」,進而7月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落實「大而美」法案,切斷美國能源轉型的進程,放任氣候問題惡化,無疑是對ESG的一種否定,而這股反ESG浪潮不排除在其他地方蔓延。如今ESG的去蕪存菁發展過程,往後如何演變、企業和機構在財務報酬和社會責任之間如何取捨,發展動向實在很值得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