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經濟日報》,2024年11月15日
金融短期風險可控 長期脆弱性積累
李家濤
科大商學院利國偉商學教授、商業戰略與創新中心主任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發表10月《全球金融穩定報告》(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GFSR),以「把舵定航:金融市場在不確定性中前行」為題,分析當中風險,並以一專章來討論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指出AI 的廣泛採用,可能加劇未來的金融脆弱性。有關金融風險和AI應用對金融市場活動的影響,問題值得討論。
從全球金融穩定性的宏觀視閾看,IMF指出,自今年4月後,全球經濟活動有所放緩,通脹已持續緩和。隨著主要央行放鬆貨幣政策,金融環境保持寬鬆,使新興市場得以維持抗風險能力,資產價格的波動性,總體上相對較低,雖則貨幣寬鬆環境使金融短期風險可控,但長期的脆弱性積累風險持續增加,例如,資產估值高企、全球私人和政府債務增加、非銀行金融機構(Non-bank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下簡稱NBFI)加大了槓桿,都成為金融風險的源頭。
另一方面,在金融脆弱性持續累積下,或會放大當前軍事衝突,以及各國新當選政府未來政策不明朗,由是導致經濟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的衝擊,出現市場波動性突然大幅升高和資產大幅度重新定價的可能性。
非銀行金融機構加大槓桿
對企業來說,全球利率正在下降,但IMF估計,未來幾年不少企業在償債方面會面臨挑戰。雖然漸次活躍的經濟活動,以及企業健康的資產負債表,有助部分企業維持穩健的利潤率。但貿易限制措施和地緣政治事件,可能推高投入品的成本,並削弱企業的付息能力,使實力較弱的企業身陷困境,故不排除債務違約率持續上升。
基於NBFI不斷加大槓桿,《報告》認為,今年8 月初的金融市場動蕩,顯示了 NBFI 如何通過金融系統傳導並放大市場壓力。隨著開放式債券基金、對冲基金和私募信貸的增長,一些 NBFI 部門繼續加大槓桿的使用,而NBFI的槓桿頭寸快速平倉,最終會加劇市場波動。在市場波動加劇期間,衍生性商品市場追加保證金的大幅增加,可能會造成系統性流動性壓力。2021年,美國避險基金Archegos Capital創辦人Bill Hwang涉及2021年爆倉事件,導致大型銀行損失數以十億計美元,是一個典型例子。
長期脆弱性風險積累
總括而言,IMF全球金融報告強調,金融近期風險可控,但金融長期脆弱性在積累之中,這一點確實值得警惕。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報告提出人工智能在金融和投資上不斷獲得更廣泛的應用,有可能加劇金融脆弱性。
數據顯示,資產管理領域的專利申請中,與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相關的份額,近年顯著飊升(見附圖)。在專利的構成中,含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份額部分,相對資產配置/投資組合管理部分,過去五年增加之勢十分顯著。
附圖:資產管理專利申請中涉人工智能份額 (左標軸:數目;右標軸:百份比%)
|
資料來源:世界知識產權組織,PATENSCOPE數據庫,以及IMF工作人員的計算。(10月《全球金融穩定報告》,Figure ES.9,頁 XV。)
附註:專利總數可能不是向國家當局提交專利的所有統計,而僅限於 PATENTSCOPE 資料庫中所得的專利數目。 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 投資組合管理(Portfolio Management);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
AI加速應用利弊互見
誠然,AI的應用為金融機構帶來一些明顯好處,例如效率和生產力得以提高,透過人工智能輔助流程自動化,配合大數據分析,大幅提高資本市場(交易、投資和資產配置)的效率;完善投資組合的投資框架;改進的報酬預測,以至對「崩盤風險」(Crash risks)進行量化。
不過,AI在未來加速應用,國基會擔心會形成新形態的金融穩定風險。《報告》分析了四方面的金融脆弱性風險——(1)在市場壓力下加劇交易速度和波動性;(2)由於AI系統的極端行為難以預測,而人工智能活動也愈來愈多在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得到實踐,帶來不透明性和監控挑戰;(3)由於依賴少數主要第三方人工智能服務提供者,亦會增加營運風險;(4)增加網路和市場操縱風險,特別是透過詐欺和虛假資訊實現的風險。
據IMF和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去年的調查,絕大多數受訪者預計,生成式AI(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驅動模型的使用將大幅擴展,超過一半的投資經理表示,他們計劃會使用生成式AI。
提高警惕有現實需要
很顯然,雖然採用AI可能有助銀行和 NBFI 提升效率,並節約成本,但 NBFI使用 AI ,因其受到的限制較少,一般有更大更靈活。實際上,在若干適於採用電子交易的資產市場中,NBFI 已經佔據主導地位,因此,相關的未來發展情況,值得加強風險意識。
照目前發展趨勢看,要維繫未來金融的穩定性,政策制定者顯然需要提高警惕。IMF建議,為確保銀行體系的抗風險能力,並為有關資本充足率的政策提供客觀性依據,當局應開展壓力測試,並把貿易限制措施、地緣政治事件和商業房地產價格大幅下跌相關的情景,包含在壓力測試的框架中。
對投資者來說,尤其選舉年新當選政府帶來的政策可預測性減弱,警惕市場的潛在風險,無疑有其現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