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篇】— 刊於《經濟日報》、20241026

創新是發展動力 人才為根本資源

李家濤

科大商學院利國偉商學教授、管理學系講座教授

特首李家超於10 25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把本港資助大學錄取非本地生的學額上限,從本地生資助學額的20%,提升至 40%,冀為推動本港發展成為區域教育樞紐打下基礎。事實上,在今日科技創新時代,科技是推動經濟成長的關鍵槓桿。創新為經濟發展的動力,而人才則是根本性要素資源。因此,培育人才,廣納人才,充份發揮人才的智力資本和優勢,是香港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關鍵動力。

不久前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布的《IMD世界人才排名報告2023》(IMD World Talent Ranking Report),這份報告從三大指標,包括「投資與發展人才」(Investment & Development);「吸引力和留住人才」(Appeal);「人才準備」(Readiness),透過上述三大指標,對全球 64個經濟體的人才技能及競爭力水平作出評比,並指出其優項與劣項。這三大指標的評比細項得分,可以對香港在培育人才和發展區域教育樞紐的政策目標上,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和啟迪作用。

全球排名下降兩位

首先,有關64個經濟體在全球的總體排名,香港位列16 ,較2022年下跌兩位;在亞太地區則為排名第2 ,落後於新加坡。這個全球總體排名可以看到大勢,但值得參考和得到啟迪的地方,還需要看三大指標的評比細項。

首先,在「投資與發展人才」指標方面,共8個細項,包括對「教育的整體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比例)、「中小學的師生比人例」,企業對「在職培訓的重視程度」,「見習訓練」等。在這個指標裡,「女性勞動力參與」是香港在這方面的強項(排名第三3);而「教育的整體公共開支」則為弱項(排名 50)。這項指標的全球排名15,較去年下降 2位。(參見附表)。

評比各經濟體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所作努力的「吸引力和留住人才」指標,共11個細項,包括「 生活成本指數」、企業「攬才與留住人才的優先努力程度」、「生活質素」、「員工士氣」、「對外籍技術人才的吸引力」、「司法」,「法定最低工資」等。在這個指標中,「薪酬」為香港強項(排名第 5),「高生活成本指數」(排名61)和企業「人才流失」(排名37)則為弱項。這項指標的整體全球排名32,排名與去年持平。

生活成本高難留住人才

值得一提,「吸引力和留住人才」全球整體排名從 2020年的 18,降至2021年第 26,去年進一步降至32 ,主要是受到高生活成本所拖累。今年評比排名與去年持平,但這方面顯然需要及早作出有效改善。

至於評比各經濟體人才資源充足程度的「人才準備」指標,共12個細項,包括「勞動力成長」、「熟練勞動力」、「國際經驗」、「大學教育」、「語言技能」等。在這個指標中,「科學學科畢業生比例」(排名第 1)、「教育評比‧[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排名第3)、「財務技能」(排名第3)這是香港在指標中的強項;而負成長的「勞動力增長」(排名64)則為弱項,這個弱項成為拖累香港在「人才準備」整體全球排名持續下降的關鍵(參見附表),使得排名由2021年排名第12022年降至第3,到2023年進一步下跌至第6,持續性下跌,位列末席,實在也需要高度警惕這項不利因素外溢到社會及經濟其他方面的影響。

附表:香港在世界人才排名的競爭力強項和弱項

三大指標

[括弧數字為整體全球排名]

競爭力強項

[括弧數字為整體全球排名]

競爭力弱項

[括弧數字為整體全球排名]

投資與發展人才」

Investment & Development)[15

女性勞動參與[3教育的整體公共開支[50
吸引力和留住人才(Appeal)[32薪酬[5

高生活成本指數(61);

人才流失[37

人才準備

Readiness)[6

科學學科畢業生比例(1);

教育評比(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

3];

財務技巧[3

勞動力增長(負增長)[64

資料來源:《IMD World Talent Ranking 2013》,頁 61

利用外部要素擴大本地人才庫

值得一提,PISA是一項全球性計劃,透過衡量 15 歲學生在數學、科學和閱讀方面的表現,來評估當地所提供的教育制度績效,香港學生在國際學生評估計劃中表現出色,反映香港在STEM教育[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四個範疇]上,於這方面的教育取得一定理想績效,也意味香港在科學基礎研究方面的雄厚力量上,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亦可以在「人才準備」方面取得更佳的競爭優勢,並且成為配合政府推動發展香港成為「教育樞紐」目標的重要推動力。

事實上,更多非本地生來香港接受教育培育,不僅可以擴大香港的人才庫資源,而且來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學習不同學科的需求,可以擴展香港專

上教育的學術領域範疇,開辦更多專業的學科,招納和吸引更多各專業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來港,形成聚群;而各門學科研究成果,轉化為商業應用的成果,更可趨多元化,成為香港發展成為區域「教育樞紐」的最重要的推動力量。因此,特區政府提高資助大學錄取非本地生的限額上限,是可取的政策。

在今天工業 4.0時代的知識型經濟,通過人力資源的知識積累,作為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進步的首要力量,目前已成為社會普遍的共識;而人才的爭奪,過去幾年亦已在各國間展開,尤其在新冠病毒肺炎病毒疫情後,競爭更見激烈。今年的世界人才排名2023年報告,香港的勞動力負增長,成為本港「人才準備」最不利的因素。

及早改善競爭力弱項提升強項

據聯合國人口基金(UNFPA)於今年4月公佈的「2023年世界人口狀況報告」,全球三分之二人口正生活於生育率低的國家和地區。全球生育率最高的國家全部位於非洲,而香港女性生育率則列全球最低,每名女性只生育 0.8個孩子。很顯然,香港女性低生育率的趨勢,短期難以扭轉。另根據特區政府統計處的資料,本港勞動人口從 2020年的391.85萬人,下降至 20238382.66,減少了 9.19萬人(香港統計月刊 202310月,頁17),因此,輸入人力資源,包括輸入高質量的人才資源,是香港經濟從疫情後經濟軟弱復蘇下,加快復蘇和推動香港現代服務業升級發展,走向科技創新發展新階段的可取政策選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日前透露,截至今年9月,香港的輸入人才計劃一共收到16萬宗申請,其中已經超過10萬宗獲批出。在申請個案中,最為高端的「高才通」計劃一共收到超過5萬宗申請,超過3.9萬宗已獲批。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可持續循環如何得以維繫,是有效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但香港高生活成本的競爭力弱項,如何克服?怎樣利用和充份發揮香港「人才準備」中所取得的競爭優勢,無疑需要及時有效處理好!

Read Article